妻子和女儿在刀会祥遗像前寄托无限哀思。[记者 徐雁/摄]
4月15日,傣族新年泼水节。这本是个举城狂欢的日子,可人们却神情凝重地向着一个地方汇聚。
风静静地吹过,树叶一阵颤抖,更有一种悲痛隆隆地滚过人们心头——因为,傣族人民的好儿子刀会祥长眠于此。
就在1个月前的这天,刀会祥悄无声息地走了。走得那样宁静,走得那样匆忙。
谁也未曾想到,“有一个信访件涉及到以前的档案,我提前来查找一下材料。”竟成了刀会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还没到上班时间,他就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找来了档案查阅,可材料还捏在手里,他却趴在办公桌上永远地离去了。
刀会祥,这位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纪委常委、案件审理室主任,因为长期高强度地加班加点工作,劳累过度引发脑干大出血,生命的时钟停摆在45岁。
这里已没有你 却处处都是你
直到今天,很多人对他念念不忘,刻骨铭心地记着他,始终不肯相信他已离去。妻子说,他正在阳台上帮自己扎扫把;女儿说,他正在银行为自己存学费;好友说,他正在被人指着鼻子破口大骂;同事说,他正骑着自行车奔波在下乡调研的路上……
直到今天,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记不起他的模样。居民小区里的人说,不知道刀会祥是谁;办公大楼的门卫说,想不起刀会祥长什么样子;和他在同一层楼工作的其他部门的人说,在他过世后,才知道那个整天穿着廉价旧衣服的人就是刀会祥……
那么,刀会祥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追寻刀会祥的生命足迹,就是找到答案的最佳途径。
这些天,我们在景谷县抓住几乎所有遇见的人,聊他们心中、眼中和接触过的刀会祥。短短几天,说不尽刀会祥17年的纪检监察生涯……
每天,都有无数人流泪念着刀会祥,是他的同事和领导;是他的至爱家人;是他结对帮扶的贫困群众;还有被他处罚过的人。
大家都说他严肃,但许多人见过他开心大笑;有人说他铁石心肠,可他时时表现出细腻情感;有人说他为人小气抠门,但他常常慷慨地资助他人;有人说他粗心,也有人说他细心;有人赞他,有人贬他……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全部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透过这些浮现在我们面前的刀会祥——真实、鲜明、丰满,有儿女情长,更有义无反顾。
“他还在阳台上扎扫把呢。”情到深处人迷离,刀会祥离世已1月,他的妻子却每每如是说。
在刀会祥家的阳台上,我们看到了一大堆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扫把。“那是老刀去世前一晚帮我弄好的。”站在阳台上看着这19把价值150元,却用250元买回来的扫把,妻子李恒英的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那天,刀会祥去帮妻子买扫大街的扫把,看到卖扫把的那家人生活实在困难,就多给了100元钱。回家后,怕妻子怪他,一个劲地解释。每当提及此事,李恒英总是喃喃地说:我怎么会怪你,我们家虽不富裕,但能帮多少就帮多少。
妻子在环卫站打零工的这些年,帮她扎扫把成为刀会祥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2005年,刀会祥从正兴镇调到县城工作后,妻子便辞去了在乡卫生院财务室的活计,和他一起来到了县城。为了挣钱养家,妻子不止一次央求他给自己找个工作,可他一直不肯。后来,妻子自己拜托亲友,找到了这份在环卫站打零工的活计。近5年的时间里,妻子几乎每天都会在凌晨4时起床,清扫那条叫永平路的大街,换回每月650元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而他,总是默默地帮她把扫街的大扫把扎好,还会在周六、周日的凌晨帮她一道扫街。妻子说,你大小是县纪委的一个领导,扫大街被别人看见不好。他总是笑笑说,不怕,天还没亮呢,没人看得见。
很多人无法理解刀会祥的行为:为什么不能给妻子找份好一些的工作。对此,相濡以沫的妻子最能理解:“老刀说他是纪检监察干部,自己搞一次特殊,就失去了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了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了一片民心。”李恒英说,“再说,求人办事必然要请客送礼,老刀做不出来。”熟悉刀会祥的人都说,“从没见过刀主任为了办私事请别人吃饭、给别人送礼。”
他是不是正坐着班车颠簸在回家探望亲人的路上?刀会祥81岁的老母亲病重到县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病情恶化,按照家乡风俗,老人要在去世前送回家。刀会祥因工作忙就让妻子搭乘客车将母亲送回乡下。几天后母亲病逝,刀会祥依然悄悄一个人坐着班车回到乡下料理后事。在正兴镇政府担任了20多年驾驶员的罗师傅说:“工作那么多年,刀会祥是我接送最少的领导,他的公务用车很少,从来没有因为私事用过公车。”正兴镇勐乃村的乡亲们说,从没看到过刀会祥坐公家的车回家。
他又在为从捉襟见肘的收入中挤出帮扶贫困户的费用精打细算吗?还是在星期天专门到乡镇去批发3.5元一包的白壳红梅烟……
在刀会祥的笔记中,我们看到了重重勾画着的“正人先正己”的几个大字。这就是他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