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纪时评:切不可罔顾组织挽救、提醒

发布时间:2025-04-08 08:00:00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四川省南充市委原书记古某某,罔顾组织挽救、提醒,在组织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王某,自治区纪委监委收到相关线索,对他进行函询时,王某不如实报告有关问题,错过组织挽救;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黄某某,心存侥幸,一再错过组织挽救;云南省临沧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徐某某,拒绝组织的教育挽救,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

对这些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组织不是没有给他们机会。面对组织的函询、提醒,他们不仅不如实报告情况,主动向组织说清和交代问题,而是选择敷衍塞责,抱着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甚至采取对抗态度,错过组织挽救的机会。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一贯的方针,也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1942年延安整风开始时,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一方针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已经成为我们党通过解决自身问题,达到巩固和发展党的团结统一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对党内生活的思想方法和组织手段的重大创新。1944年4月,毛泽东在《学习与时局》的报告中对这一方针进一步阐述。他指出,“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借以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这样两个目的。”“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在处理党内矛盾和错误时,既要严肃对待,又要注重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严明纪律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真切关爱。

“对于犯错误的同志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应依照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帮其改正,让其转变为一名好同志。”这是一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的同志讲的心里话。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非常注重教育人、转化人、挽救人。案件处理中既看事实又看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宽严相济,对主动交代问题、上交非法所得、消除影响以及有重大立功表现等情形的,依法依规从轻或者减轻处理。

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在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的同时,增加执纪必严、违纪必究,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及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处分、组织调整成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手段等规定。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创新成果,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核心要求,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具体体现。

纪检监察工作是政治工作。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就是立足教育挽救,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学习党章作为审查谈话第一课,让审查对象重温入党誓词,重温入党志愿书,用理想信念教育转化,唤醒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使其认识错误,写出反思材料,真心向党忏悔。突出执纪审查的政治性,就是要体现严管有力度,厚爱有温度,争取让犯错误的党员、干部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主动交代和说清问题,真诚改正所犯错误,得到组织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理。

对党绝对忠诚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对党忠诚,并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政治本色,始终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为人忠厚,做事踏实,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道德修养。忠诚老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怎么体现对党忠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做到心中有党,一心一意、表里如一,对组织坦诚,敬畏组织、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对于一时糊涂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来说,更需靠忠诚积极改正,向组织如实报告、主动讲清问题,同组织交心,重回正确轨道。切记,讳疾忌医只会越病越重,罔顾组织挽救提醒只会错上加错。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惩治极少数”不放松的同时,“管住大多数”的要求和工作越来越细、越来越实。比如,函询是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监督的重要方式,体现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也体现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近年来,我省发生的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付函询、敷衍函询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组织缺乏敬畏之心,漠视组织纪律。

对组织的态度,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什么叫党性?关键时候明心见性,就考验出来了。犯了错误后,是不是相信组织,有没有主动承认错误,就是在关键时刻对党性的检验。一时糊涂犯下错误,能够幡然醒悟,及时向组织说明情况、讲清问题,把自己交给组织去评判、处理,这说明心里还有党的观念、组织意识,对党还有感情,对组织还有敬畏,还能相信组织、依靠组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执纪审查中,不少犯错误的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主动交代问题,同党交心,真心向党忏悔,实现了思想改造和教育转化。党员、干部犯了错误不可怕,关键是要相信组织、依靠组织,主动向组织讲清问题的同时,积极改正错误。要深知,组织才是党员、干部最坚实的靠山。事实也充分证明,犯了错误的不少党员、干部,选择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有病”积极接受“治疗”,最终放下包袱、轻装前行,重回正轨。

严是爱,宽是害。严管才是厚爱。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至今还没有认识到组织的良苦用心,不能正确认识严与爱、惩与治的关系。自己犯了错误,不是主动向组织讲清和交代问题,而是选择故意隐瞒事实、作出虚假承诺,对组织的挽救无动于衷,企图耍“心眼儿”掩盖事实真相,对抗组织审查,妄想蒙混过关,把自己放在了组织的对立面,小毛病拖成大问题,落得个追悔莫及的下场。

犯了错误的党员、干部,切不可罔顾组织的挽救和提醒,错过组织“拉你一把”的机会。(纪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