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廉洁故事 | 阎红彦:清正为民的“生产书记”

发布时间:2024-09-13 18:01:36   来源:省委党史研究室

阎红彦,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调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阎红彦(1909—1967)

阎红彦:清正为民的“生产书记”

阎红彦出身贫寒,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少时便为了生计帮人种地、放羊。从贫农之子到共和国上将,这一特殊人生历程造就了阎红彦对党和人民的炽热感情,他常说:“合乎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原则。”在调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时,正值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云南也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尽快了解省情,阎红彦以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工作突破口,下基层,到边疆,足迹几乎遍布云南省各地。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调研摸底,阎红彦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带领省委重新研究调整了一些不符合云南实际的政策措施,逐渐扭转了困难局面,使云南一跃成为全国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改善幅度较大的省区之一。

为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阎红彦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提出:“我们的制度,千好万好,没有饭吃就不好。我们的政策,千正确万正确,不能发展生产就不正确。”“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云南因此制定了“照顾大局,服从稳定”的边疆工作方针,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发展教育事业,修建学校,培训教师,派出民族工作队开展文化教员、卫生员、理发员,以及木匠、铁匠、篾匠、石匠、砖瓦匠的“三员五匠”活动。他们深入边远山区民族村寨,教群众盖瓦房、学习文化知识。这些务实具体的举措,一步步改变了边疆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因为独树一帜地力主“边疆工作必须以生产为中心”,符合边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阎红彦被云南各族群众亲切地称为“生产书记”。

阎红彦虽然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在生活上却始终保持着勤俭朴素的作风。每次下基层视察和调研,他不搞吃喝招待,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铺张浪费,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贯严格要求,不允许以他的名义办任何违反原则的事情,教育他们要珍惜国家的财物,保持优良的传统和做法,决不能有任何特殊。

1966年2月,阎红彦在基层调研。

青史有情,一切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人民总是不会忘记的。阎红彦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站稳调查研究的人民立场,坚守清正廉洁,一心一意为党和人民工作,他以身体力行、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人格力量,模范践行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