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笺中国 | 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发布时间:2024-11-19 09:09:4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建设好美丽家园 维护好民族团结 守护好神圣国土

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制图:李芸

沧源县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带领群众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特产品,为当地特产开辟“云销路”。关汪武 摄

在佤族重大节庆活动期间,沧源县各族人民齐聚葫芦小镇,共绘民族团结新篇章,共享幸福美好新生活。吴军 摄

“世界佤乡”云南沧源,一年四季,绿意葱茏。从沧源县城坐车,盘过蜿蜒山路,只要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班洪村。驶过最后一个弯,只见平坦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丛生,一排排佤族特色民居散落在美丽乡村。

“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并提出殷切期望。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也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千年民族直过区。如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老支书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边疆各族儿女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把“幸福元素”融入美丽乡村的一砖一瓦

“这些年,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都愿把房前屋后打扮得清清爽爽。村子干净了,大伙儿心气也顺。”走进班洪村,正在为自家民宿布置新招牌的胡德学脸上洋溢着笑容。

胡德学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10位老支书之一,在班洪村担任了33年的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从村支书位置退下来后,他仍心系佤山,时刻关注着家乡的点滴变化。

“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阿佤山这些年的变化,我们全都看在眼里,念在心中。”胡德学动情地说。

近年来,沧源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稳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力做好环境治理、道路升级、美化亮化、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努力把“幸福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砖一瓦中,让阿佤人民生活在幸福里。

“建设好美丽家园,是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全体佤山人民的共同愿望。”沧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永建介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沧源举全县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县4万多贫困人口全面脱贫,6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农村危房全面清零。“作为‘民族直过区’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摘帽,创造了第二次‘千年跨越’的历史奇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1958年8月,我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读书,从沧源岩帅出发到北京,整整走了26天。进入新时代,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几个小时就能飞到北京,边疆人民和党中央的距离更近了。”沧源老干部田学明感慨,便捷的交通让他时隔60多年后“再进北京”的梦想轻松实现。

滇西群山中的沧源,世世代代靠着人背马驮与外界交流。新中国成立前,沧源没有一条公路。1958年,沧源第一条公路——勐沧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沧源无公路的历史。2011年底,沧源县乡公路通畅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双双达到100%。2020年底,“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硬化路全部打通。

“随着佤山通路、通车、通航,我们的区位优势更为凸显,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也为推动沧源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沧源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泰鹏介绍。

进山路通达便捷了,各个边陲小镇也逐渐热闹起来。今年旅游旺季,沧源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糯良乡班鸽村、勐角民族乡翁丁村等热门景区游人如织。

在旅游旺季,每天早晨7点,班鸽村村民卫叶梅家农家乐就忙碌起来,她和丈夫仔细打扫卫生,准备当地特色菜品,为新一拨游客的到来做好准备。“现在村里旅游热,生意也慢慢火了,每月净收入能到6000元左右。”卫叶梅说。

“过去,班鸽村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运营不规范,来玩的人大多转一圈就走,客源留不住。”驻村干部王静谈起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变化。

现在,班鸽村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支部+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集中建设景观农业和生态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不仅家园越建越美,旅游产业也更加兴旺。”王静说。

如今,沧源以全域旅游引领城乡协同发展,一大批示范项目加快实施,形成了一批全域旅游新亮点。据文旅部门统计数据,今年“五一”和国庆长假期间,沧源共接待国内外游客逾20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27.8%。

“佤汉傣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

“佤汉傣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勐来村是一个汉族、佤族、傣族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寨。千百年来,傣族让坝、佤族让山,各族群众不分你我、团结友爱、和睦共进,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幸福阿佤山。

在傣族党员赵秀兰家门前,一簇簇紫色小花开得正艳,院子里橘子挂满枝头。自1991年与佤族青年陈树军结婚后,她便在勐来村定居下来。每逢节假日,一大家子齐聚赵秀兰家,小院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我丈夫、兄弟、姐妹8人,兄弟媳妇有傣族、汉族和佤族,我家两个姑爷是傣族,一个是汉族,我们一大家子其乐融融。”赵秀兰笑着说。

每逢傣族“泼水节”、佤族“新米节”,村民都身着民族盛装,参加傣族“赶摆”和佤族“打歌”,热闹非凡。独特的民风民俗也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村民在自家院里开起农家乐,卖起了手工艺品,足不出户让钱包“鼓”了起来。

在沧源,像勐来村这样各民族团结一致脱贫致富的村寨随处可见。以民族文化带动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沧源县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作出的重要尝试。

随着旅游产业的逐渐火热,班洪抗英遗址碑、抗英纪念馆、四大嫂饭店,逐渐成了往来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1934年,沧源17个佤族部落在班洪剽牛盟誓,誓与英国侵略者抗争到底。周边各地各族群众云集响应,组建义勇军奔赴佤山,与佤族同胞并肩作战。”在班洪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刘晓娟向游客们深情讲述班洪抗英、班老回归、民族团结的故事。

围绕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沧源县以班洪、班老为主轴,以民族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探索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串珠成链,精心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佤山各族儿女团结御侮、抵抗侵略的那段历史历久弥新。

“我工作后一直在沧源,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今天带女儿来,就是想让她从小就记住沧源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英雄往事。”近日,沧源县文旅局干部段家秀利用周末时间,带着一家人来到班洪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为段家秀一家讲解的,正是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另一位老支书——69岁的班老乡班搞村老支书陈忠华。作为一名普通讲解员,陈忠华每周都会到基地义务讲解。

“我们建立了10位老支书终身宣讲重要回信精神制度。”据班洪乡党委副书记汪梦莹介绍,同陈忠华一样,参与写信的其他几位老支书,每周也会来义务讲解,分别用佤语和汉语给乡亲们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承诺。

近年来,沧源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体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传承和弘扬互帮互助的民族精神,佤山大地呈现出各民族同跳“团结舞”、同唱“加林赛”的和谐局面。

“‘摸你黑’正成为全民狂欢,‘新米节’也逐步为大家所熟悉,沧源阿佤山与台湾阿里山跨越千山万水,牵起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手。”说起民族团结融合新格局,沧源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肖娴姗如数家珍。

近年来,沧源县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枝繁干壮”“润土培根”等工程,23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率先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该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只要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就谁也分不开。”陈忠华说,趁着身子骨还硬朗,准备再多讲几次,“要让年轻人都知道,阿佤山的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都心向党、心向祖国。”

“守好边境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以前都是自己来,现在年纪大了,就让村里的年轻人带我来。要是哪天我走不动了,就让他们接着来。”近日,74岁的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胡金明前往村子附近的界碑,为其擦拭尘土、扫除落叶。

亲手打扫界碑是胡金明每月的固定动作,在他看来“守好边境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自昔远祖,世授中国抚绥,固守边疆,迄今数百年”“阿祖阿公之世代相传,守土有责”……20世纪初,外敌入侵沧源班洪、班老一带。危难时刻,17位佤族部落王联名发出告祖国同胞书,立下“与祖国疆土共存亡”的铮铮誓言,与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53年12月,阿佤山区的班老部落头人向毛泽东主席写信,表达心向祖国的拳拳赤子心。进入新时代,“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佤山各族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踔厉奋发守护好神圣国土,建设美丽新佤山。

“沧源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近年来,沧源秉持“大口岸”理念,大抓党建、大抓发展、大抓产业,推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开花结果。

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佤族文化特色,沧源巩固提升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国门新村等1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沿边旅游特色村,持续打造13个沿边旅游景区景点、30个旅游特色村。围绕推动永和口岸升格为国家开放口岸这一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奋力打造沿边全面开放新动能释放先行区。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边境村寨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现在,大家自觉性很高,都主动投入强边固防工作。”作为民兵巡边队的一员,勐董镇龙乃村村民肖赛远经常参加巡边任务,“边境就是自己的家,守家护院义不容辞”。

“沧源有147公里的边境线,必须始终把爱国守边作为头等大事。”谈及边境村(社区)的发展问题,沧源县委副书记李东昌表示,将继续发挥县级“国门党工委”和“党建联合体”联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推动边境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近年来,沧源累计组织33.2万人次参与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选聘328名联防员参与常态化边境维护工作,把“为国守门、为国把关”的行动做到每一段边境、每一块界碑、每一处通道。

为进一步夯实边境村基础建设工作,沧源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争做一辈子的好支书”“争当一辈子好段长”活动,实施“头雁”工程,回引人才112名,储备后备力量190名。同时,实施“双百双带”计划,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县23个边境村(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过15万元。

“总书记嘱托记心中,守土固边人心同,乡村振兴富边疆,民族团结共繁荣……”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沧源的大街小巷又响起了《阿佤人民幸福歌》的熟悉旋律。伴着欢快的调子,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休闲健身的各族群众闻歌起舞,跳进新生活,舞出新风貌。(通讯员  聂海涛  李玲  方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