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用改革的办法斩断利益链条

发布时间:2024-11-06 18:12:5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海油强化采购供应链管办分离

用改革的办法斩断利益链条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图为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全封闭评标基地,评委会开展现场评标。

图为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召开廉洁从业全面监督体系宣贯会。 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供图

招标采购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灾区。今年以来,中国海油多名党组直管干部接受审查调查,其中不少涉及采办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在严肃查处形成震慑的同时,针对采办领域廉洁风险突出的情况,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与中国海油党组同向发力,以“管办分离”为重点,将监管职能与业务执行剥离,设立独立的采办招标机构,大力推进阳光采办、集中采办,用改革的办法斩断利益链条,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以数字化手段有效防范招投标跑风漏气等问题

10月23日一早,评标专家李伟来到位于北京市东直门附近的京信大厦。将手机、智能手表等移动设备存放在储物柜后,李伟走到报到一体机前,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证双重验证,随后领取评标凭条,经过电子安检门和人脸识别门禁,进入评标封闭区域。

作为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建设的三大智慧评标基地之一,这里每天要承接20个左右的评标项目。评标实行“双盲”制,系统随机“盲抽”对应专业的评标专家,专家“盲评”投标文件。开标前,李伟仅得知评标时间和地点,评标专家、投标人的信息对所有人都不可见。

在安装有摄像头和拾音器的评标室内,听完招标经理对评标流程的介绍后,李伟登录电子招评标系统,开始了关于某生产智能化平台运维项目的评标工作。在系统里,专家们可以看到格式统一的投标文件,里面只有项目信息,不见企业名称。系统会实时录屏,全程记录专家们的言行和操作行为。

这样的“双盲”评审,三地同步进行。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李伟与来自天津和深圳的4位异地评标专家进行线上讨论,同时实现远程异地评标。“远程异地评标的推广,能避免出现本地专家可能与当地招投标方较为熟悉,形成固定评标专家圈的情况。”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招标业务部副经理王尧峰说。

评标室内的桌子上,摆放有一本《集中招标工作规范》。这本厚厚的工具手册,详细列出了国家法律法规对招评标各环节工作的要求并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操作规范,为评标专家们提供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参考。

5个小时后,李伟结束了当日的评标工作,在评标系统点击完成评标,然后刷脸离开封闭区域。

“智慧评标基地利于屏蔽外部干扰,有效防范了跑风漏气等情况发生。”王尧峰介绍,在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从编制采办计划开始,招标采购的所有环节已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和全过程有记录、可追溯,通过设置“电子围栏”和“数字探针”,有力规避了违规操作。

以“管办分离”为重点,推动建设专职采办监督队伍

从原来的人防到现在的人防、技防、智防相结合,是中国海油采办招投标领域改革一项关键举措。

自2020年开始,中国海油党组持续开展违规采办问题专项整治,纪检监察组跟进监督。在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组长钟庆明看来,采办招投标领域腐败问题频发的根源在于形成了固有利益链,“这一条不解决,整治就是治标不治本。”钟庆明说。

固有利益链的形成,与石油领域的产业构成有密切关系。石油产业链长面广,涉及上游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以及中下游的炼油化工销售等,这些上中下游企业通常会把采购项目以招标形式承包给专业服务领域的企业,也就是供应商,有的供应商还会层层分包。由于这一体系庞大、复杂,特别是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板块资源富集、资金密集,时间久了易形成一个个固定的利益圈子。而从管理机制上看,“管办不分”极易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职能监管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空间。

专项整治开展过程中,针对部分单位将其视为一般性的管理改进等错误认识,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明确指出,必须把斩链破链作为首要任务,并推动党组首先从集团公司层面改起,以“管办分离”为重点,理顺采办管理体制机制。在纪检监察组的督促推动下,中国海油党组优化集团公司采办部门职能,从过去以审批为主向以监管为主转变,并建设专职采办监督队伍,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在此背景下,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于2021年11月成立,负责集团公司一级集采业务实施,实现采办管理决策与操作执行的相对独立、相互制约。

在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魏宝生眼中,改革不仅改变了“管”与“办”的权责关系,还有采购涉及的供需关系。“在以往采购过程中,‘采随需走’是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一些‘个性化’‘特殊化’的采购需求,往往只有少数几家供应商符合标准,很容易成为滋生权力寻租的温床。”魏宝生说。

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成立后,实现了“两大集中”:一是把中国海油集团依法必招项目和1000万元以上的非依法必招项目全部交由物装采购中心实施招标,管控了集团招标额的95%左右。二是大力推进一级集采,将原来各单位的自采品类统一到集团层面,由物装采购中心统筹采购需求,制定采购计划。

“实施集中招标后,对招标人行为的约束更加严格,特别是对于招标文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在资格条件设定上有无不合理情形等,都会进行严格审核。”王尧峰介绍,去年物装采购中心共审核招标文件4260份,退回修改率达13%。

“在集团层面不断扩大一级集采的品类和范围,就是把原来各单位自主采购的权限往上收了,有利于破除原有利益格局。”魏宝生介绍,目前中国海油一级集采的规模占比从27%提升至45%,原有91个一级集采品类的节资率较之前提升11%,108个新增一级集采品类与原来二级集采模式相比,节资率提升17%,累计节资26.3亿元。

扭住供应商这一利益链条上的关键纽带,推动开展违规供应商专项治理

改革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对供应商的管控。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海油查处的违规供应商处理情况进行专项排查,于今年2月成立工作专班,对违规供应商清仓起底,定期专题研究管控不到位的问题根源,推动开展专项治理,铲除供应商“围猎”的土壤和条件。

“我们对2017年以来中国海油各级纪检机构处置的问题线索逐一筛查,建立违规供应商台账,推动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党组巡视巡察、违规供应商专项治理、采办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靠企吃企’专项调研等多项重点工作协同联动,将违规供应商治理作为重要关注点,集中力量‘攻山头’。”钟庆明说。

据介绍,通过专项排查,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发现相关部门存在违规供应商处理不到位、解禁程序不完善、“换马甲”后继续承揽海油业务、供应商管理制度不严密等方面问题。通过专题研究,剖析了监管责任履行不力、制度执行打折扣、体制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原因。

在此基础上,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于今年6月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主责部门围绕供应商管控不到位、完善供应商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供应商管控力度等方面制定14条任务措施,形成近期和中长期整改任务清单,同时开展优选供应商资源开发工作,明确相关工作机制、标准和流程,规范优选供应商的使用,提升供应商资源库质量。

以专项治理为契机,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建立复杂违规情形的联合调查机制,运用数字化手段对2019年以来的招标项目进行全覆盖倒查,并制定与供应商互访行为规范,建设“阳光洽谈室”。

严格管控的同时,中国海油物装采购中心也在有序开发新的供应商资源。目前,中国海油一级集采潜在供应商增至1200余家,增幅约31%。114家有效投标供应商首次进入中国海油供应商库,涉及117个新增品类,占比83%。

开展招标机构全流程廉洁风险识别与防控,持续深化采购供应链体制机制改革

集中采购、集中招标的方式有利于约束需求单位行为,让招标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大幅提升,但同时也意味着权力更加集中。如何加强对物装采购中心内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就显得更加重要。

曾在中国海油二级单位担任过纪委书记的魏宝生上任后,对物装采购中心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全流程廉洁风险识别与防控是我们开展监督工作的基础和抓手,廉洁风险识别得准和全,防控措施制订得细和实,各类监督工作就有了切入点,各类监督融合就有了结合点。”魏宝生说。

去年以来,物装采购中心通过开展实地调研、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对首次全流程廉洁风险排查情况进行了“回头看”,针对发现的廉洁风险查找范围不全等问题,组织开展了新一轮排查工作,识别廉洁风险1110项,制订防控措施2146项。

“去年下半年,我和物装采购中心纪委书记一道,逐一听取了各部门的廉洁风险排查情况报告。”魏宝生告诉记者,风险排查既要识别员工开展工作中存在的廉洁风险,也要识别招标人、评标专家等角色的廉洁风险,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在此基础上,物装采购中心党委研究出台了全面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职责,细化落实措施,形成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完整体系。

采购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系统,“需”“采”“用”全链条的整治,才能有效消除腐败风险。记者了解到,相关改革正在稳步推进。9月初,中国海油召开深化采购供应链体制机制改革动员会,明确深化改革的实施方案并提出12项主要任务。中国海油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改革将进一步强化采购供应链业务的“管办分离”、需采协同;进一步强化采购供应链业务集中化、专业化要求,履行好总部部门统筹管理职责,切实支持采办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强化采购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全面再造,确保流程优化与组织机构改革同步推进等。

“中国海油纪检监察组将紧盯采办体制改革方案及各项改革任务落地执行,同时深化违规供应商专项治理,推动建立健全优质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库,完善供应商‘黑名单’机制,进一步加大采办招投标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不断深化标本兼治,以有力监督为改革发展清障护航。”钟庆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