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发布
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昊
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曾以“煤电铝之城”闻名全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霍林郭勒市紧盯“双碳”目标,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铝产业绿色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带动城市由“煤电铝之城”向“绿电铝之城”进阶。图为近日拍摄的该市的一处风电场。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8月29日,《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发布。白皮书全面回顾十年来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指出,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绿色低碳,坚持立足国情、先立后破,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合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
立足国情先立后破,稳步推进传统能源转型升级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人均用能水平不高,工业化、城镇化尚未完成,未来一段时间能源需求仍将增长;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环境约束长期存在。”白皮书正文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强调要立足国情,发挥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应对能源安全风险挑战。
在位于山东省的大唐鲁北发电公司,两台不久前刚完成改造的机组火力全开,距离机组不远处,一个个储能电池组整齐排列,为电厂提供调峰、调频、调压等辅助功能。
“就在前两年,公司持续出现巨额亏损,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大唐鲁北总经理张峰告诉记者,自2021年底以来,公司锚定转型升级持续发力,通过推进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发展新型储能系统等措施,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以占比不到五成的装机,生产了约六成的电量,支撑了超七成的高峰负荷需求——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煤电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承担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的重要作用。十年来,我国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同时,发挥好传统能源支撑和兜底保障作用,推动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
以煤电机组“三改联动”为例,“十四五”以来,全国累计完成了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规模超过7.4亿千瓦。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50%以上煤电机组具备深度调峰能力,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超过90%。
“风电、光伏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特点。一方面需要保持合理的煤电体量,确保无风无光时的电力供应;另一方面,在风电光伏发电高峰期间需要煤电压低发电出力,为风光发电让路,从而实现先立后破、有序替代。”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认为,大力推动煤电“三改联动”,不仅能促进煤电行业实现清洁高效、灵活低碳的高质量发展,还可以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整个电力系统低碳转型。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测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3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在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的同时,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既要看经济增长之‘量’,也要看转型之‘效’、发展之‘质’。”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陈诗一表示,能耗强度下降,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意味着高耗能行业技术水平上升、碳排放水平降低,也意味着中国能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项目——内蒙古赤峰绿色氢氨项目顺利生产出第一罐液氨。该项目使用上游风光电厂提供的绿色电力,实现100%绿电制氢。
“风光制绿氢绿氨用途十分广泛,不仅可助力交通、冶金、化工等行业减碳脱碳,还可以作为绿色燃料发电。”赤峰市能源局局长王伟东介绍,目前该市已投资349亿元推动实施7个绿氢生产供应与消纳重点项目,涵盖风光制氢、绿氢制绿氨、绿氢制绿醇、绿氢交通等生产、供应与利用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绿色之翼”。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在于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尤其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替代。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稳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6.53亿千瓦,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1.8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
能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十年来,我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清洁可靠的用能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过去浓烟滚滚的化工厂,到如今草木葱茏的城市“绿肺”,自2020年开园以来,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并在前不久入选国家能源局公布的首批23个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名单。
“作为绿色发展的典范,城市绿心产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据介绍,城市绿心内,既有光伏、地源热泵、蓄能、绿电,也有绿色建筑、充电桩、生态修复和智慧管理等。以2023年为例,城市绿心使用绿电180万千瓦时,供冷供热以地源热泵为主,区域内光伏发电全部消纳,再加上区域林木碳汇的抵消,全年碳排放量仅约1694吨,相当于同等规模住宅碳排放的八分之一,已实现“近零碳”运行。
“中国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拥有较为完整的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实施光伏领跑者基地、新能源大基地开发等措施,推动新技术示范应用、技术和产品也快速迭代升级。截至2023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球的40%,过去十年年度新增装机在全球占比均在40%以上,2023年超过一半,为全球绿色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全方位构建清洁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正如白皮书所显示,十年来,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方式转型,着力转变对能源资源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为能源转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通过推进改革、完善政策、法治保障等多种措施,我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能源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每天中午是电力现货交易最繁忙的时间,买卖双方都要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报价完成交易。卖方是火电、新能源等发电企业,买方则是售电公司及工商业等用户。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建设,能源电力发展格局和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以电量竞争为主的市场机制,无法准确体现电力市场各经营主体为系统提供的电能量价值、容量价值、安全价值、绿色价值,不利于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也难以平衡多元经营主体利益。
201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选择南方、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正式启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经过多年试点运行,各地电力现货市场通过选定适宜市场模式、设置合理市场价格限值、建立容量补偿机制、制定分时电价传导机制等做法,实现了市场环境下电力安全保供。
今年7月1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正式施行,其中一项重点就是解决各地电力市场建设中存在的规则不统一、地方保护、省间壁垒等问题。
“我们基于当前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实际情况和需要,组织开展了此次修订工作。”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则》充分考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新形势,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了定义,对电力辅助服务交易、容量交易等进行了明确,着力构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传统电源提供可靠电力支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架构。
通过加快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打通市场“梗阻”,日渐灵活的电力市场化机制,正推动激励着市场高效畅通运行。目前我国发电和售电环节全面引入市场竞争,配电环节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综合能源服务商、虚拟电厂、新型储能企业等新型主体蓬勃发展。民营企业成为新能源产业的主要力量,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中民营企业约占60%,光伏设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不断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逐渐建立油气竞争性环节价格由市场形成的机制,推进电力竞争性环节价格全面市场化;有序推进销售电价改革,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全面推行新版分时电价政策;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价格杠杆撬动市场供给,以价格机制助力绿色发展,以价格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经过探索创新,目前我国能源改革“四梁八柱”的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协同推进,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机制基本形成。
加快能源转型科技创新,久久为功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不久前,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LNG储罐群——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全部建设完工,标志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全面建成。
“27万立方米LNG储罐被大家形象地称之为‘能源粮仓’,能存储1.69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供大约2200万人口2个月的生活用气。”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总体设计部经理扬帆告诉记者,在项目研发中,共形成复杂多场耦合结构抗震关键技术、大跨度薄壳结构稳定性分析技术等12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创新是加快能源转型、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随着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快速推进,“技术就是资源”的趋势愈加明显。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巩固延伸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推进能源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能源含“新”量——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强化能源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行能源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完善能源技术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为创新发源地。
提升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煤电行业推广应用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深度调峰技术等,环保和能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油气领域二氧化碳驱油、水平钻井和页岩气开发等先进油气勘探开采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协同互动的供给新形态,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微电网,推进虚拟电厂建设,推广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地热、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余热利用等综合能源服务新模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日前,《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回首十年,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沿着既定目标,中国将继续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