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32ZB背后的数字活力

发布时间:2024-04-27 08:48:5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披露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

32ZB背后的数字活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李灵娜

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持续迸发新动能。图为近日,我国首个零碳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内,机器人正在机房巡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今世界,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顺应发展形势新变化、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部署,开启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征程。

近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指出,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经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预计超32ZB(1ZB约等于10亿TB,1ZB数据是10万亿亿字节)。整个地球上所有沙子加起来,大概也就56万亿亿粒;如果将32ZB数据存储在标准的1TB硬盘中,将需要320亿个这样的硬盘。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当前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如何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荣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晔风。

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中国有何重要意义?

肖荣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这为新时代数字化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方面,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课题。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强大发展势能,能够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建设数字中国也是事关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的重大战略课题。加快数字化发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有助于在数字技术、数字产业等关键领域赢得发展主动、抢抓制高点,进一步在全球数字化发展与治理中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马晔风: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一,数字中国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高政务透明度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第三,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普惠发展,数字中国建设致力于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可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普惠包容发展。第四,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助力,通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和力度,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第五,是新时代加强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石,数字中国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提高国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持续迸发新动能

记者:当前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肖荣美: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持续迸发新动能。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不断夯实,融合应用持续丰富。以5G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5G基站总数达364.7万个,5G应用融入74个国民经济大类。数字经济方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快速增长,1至2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大幅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我国软件业务收入17050亿元,同比增长11.9%。数字政府建设方面,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全面强化政务服务数字赋能,政务数据共享实效、政务服务平台支撑作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相关政策出台与深入实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的有序推进,数字化对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叠加倍增效应将进一步释放。

马晔风: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管理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政务数字化水平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能级得到显著提升,5G网络和千兆光网的协同建设加快,IPv6的规模部署和应用深入推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持续增加,规模效应明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数据要素流通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组建国家数据局,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获得显著进展,为促进数据要素充分有序流动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制度规则创新加快,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得到强化,数字化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四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程度不断提升。

在制度设计、技术发展、场景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数据基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记者:如何用好数据资源,促进我国数据基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优势?

肖荣美:从我国2023年数据生产总量预计超32ZB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已是全球数据大国,具有海量数据资源的独特优势。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升级,促进数据基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需要在制度设计、技术发展、场景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

制度设计方面,“数据二十条”已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搭建了基本架构,可进一步结合公共数据、企业数据等不同数据类型,围绕数据产权制度、数据流通和交易制度、数据收益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配套政策。技术发展方面,海量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据要素可控、可计量、可流通的要求,需要新的数据技术体系。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要素白皮书(2023年)》,云原生、软硬协同以及湖仓一体等数据处理技术有助于用户降本增效,人工智能、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可持续护航数据要素安全流通,向量数据库、图分析技术、时空大数据平台等技术可助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对此,要围绕数据采集、存储、计算、流通等各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布局,夯实数据技术底座。场景培育方面,挖掘高价值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是推动数据要素释放乘数效应的关键,《“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要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要先期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推动场景资源开放、强化主体培育,特别是加强对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数据商的培育。同时,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场景中的创新融合应用,推动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持续提升。

马晔风:数据要素资源高效流通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因此推动数据共享和交易成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要促进我国海量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加强数据资源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提升数据管理水平和数据安全保障,探索面向业务应用的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第二,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加快培育各类数据交易市场主体、完善治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数据资产定价机制,不断完善数据定价体系。第三,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满足各领域数据需求。第四,便利数据跨境流动,加强国际合作,统筹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绿色通道的试点示范,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第五,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一方面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国民整体的数字素养水平;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增加数字技能培养内容,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不断输送人才。

记者: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数据工作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马晔风:首先,数据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具有非竞争性、非消耗性、非排他性等特征,使数据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被重复利用,实现价值倍增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其次,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创新的基础资源,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推动创新方面的潜能。一方面,促进高质量数据开发利用,有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数据要素流通共享,有助于促进不同行业间融合创新,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创造新经济增长点,进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最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潜能,数据要素有助于更高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微观层面,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更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在中观层面,数据要素的深度应用能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宏观层面,数据要素的高效利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数据整合和分析,提高劳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记者:《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如何着力?

肖荣美:数字中国建设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涉及国家、省、市、县等各层级,彼此交叉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至关重要。

第一,建立横向打通、纵向贯通的协同力量。加快打破行政壁垒、打通层级阻隔,加强产业、科技、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协同配合,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数字化发展良性循环。

第二,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格局。重大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领域技术创新性强、更迭快,且不断衍生出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多种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因此,要加强政府引导,带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进一步鼓励引导资本市场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持续凝聚产业和社会各界共识,让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

第三,建立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面向数字中国建设不断上涨的人才需要,应把造就数字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学家等多层次数字人才队伍作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根本前提,从发现、培养、激励等方面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数字中国建设筑好人才“蓄水池”。

马晔风:为实现数字中国建设目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制定全面的数字中国建设规划,明确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目标和任务,确保政策连贯性和一致性。建立健全与数字中国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保障数字中国建设的制度基础。

第二,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推动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同时培育新兴数字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三,促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建立健全数据要素资源管理和流通体系,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实现数据资源横向打通和纵向贯通。

第四,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优化电子政务服务,实现便民利企,提升公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第五,强化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推动国际规则制定,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数字经济、技术、标准等方面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