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王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4-03-14 16:27:21   来源:“云岭之窗”微信公众号

《云岭之窗》2024年第3期刊发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宁署名文章

全文如下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王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方向路径、思路举措,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全省“三农”工作十分重要、十分关键。我们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领悟精神实质,自觉对标对表,总结盘点工作,研究解决问题,安排部署任务,推动全省“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

聚焦“一个总抓手”,确保“三农”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云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了一半,乡村能不能全面振兴决定着全省现代化的成色。我们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结合云南实际,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聚焦“两个确保”,稳住“三农”工作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个确保”是底线任务。我们必须把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任务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等指标,实现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作为硬任务硬指标,全部落实到位。

聚焦“三个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近年来,云南在这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乡村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农村基础设施仍有欠账,教育卫生等领域仍有短板。我们要统筹推进“三个提升”,以发展乡村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以推进乡村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以深化乡村治理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聚焦“两个强化”,增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两个强化”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所在。云南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科技支撑不足,好资源还没有盘好盘活。我们必须落实好“两个强化”,通过科技赋能让乡村产业强起来,通过改革让农村资源活起来,蹚出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近年来,云南省立足多样性资源独特优势,聚焦粮食、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烟草、蔗糖、天然橡胶等“1+10+3”重点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经营主体倍增计划,优化联农带农机制,加快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持续增收。图为玉溪市通海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二、过去两年,我省“三农”工作成效明显

做好工作要经常“回头看”,回看我们部署了什么、做成了什么、还要加强什么,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提升,确保每年有新进步。2022年以来,省委先后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巩固脱贫成果现场推进会,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两个三年行动,明确了21个方面、63项具体任务。认真盘点,两年来的工作成效是明显的。

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我们实施新一轮补充耕地三年行动,新增耕地142万亩,新改建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974万吨、创历史新高,这是在应对1961年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云南还连续3年承担并圆满完成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为全国作出了贡献。

防返贫的底线不断抬高。防止规模性返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抬高收入底线,离贫困线越来越远,风险自然也就越来越小。2022年以来,省委鲜明提出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的要求,抓实“两个增收”三年行动,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总结推广孟连“334”利益分配机制、永仁“幸福里”就业平台等经验做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2022年和2023年,我们先后消除了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和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通过一年抬高一次收入底线,一年接着一年抓,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殷殷嘱托,确定“1+10+3”重点产业,推行“一个产业一个工作组、一个专家组、一个三年行动或支持政策、一批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调度机制”,先后出台17个政策文件,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202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万亿元,鲜切花、橡胶、咖啡、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1位,肉牛存栏全国第1位,生猪存栏全国第4位,75%的“云菜”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

农业经营主体较快增长。经营主体强,则农业强。我们下大力气抓这件事,通过实施倍增行动,持续扩大投资,培育和引进优质企业,两年净增农业经营主体9.6万户,总数达17.1万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3户,实现16个州(市)全覆盖;省级龙头企业1307户,覆盖128个县(市、区);县级龙头企业7115户,覆盖71%的行政村。云南的农业投资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2023年占全国比重为14.9%,比202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抓得好不好,最终是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农民增收、“两污”治理、绿美乡村建设等都关乎群众根本利益。这两年,全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6个百分点。乡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新改建农村公路1.47万公里,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提高到71%,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提高到8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50%。民生领域短板也在加快补齐。教育、医疗条件改善明显,学生溺水、“一老一小”等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我们不断健全完善党领导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三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省委、省政府每个季度都召开“三农”重点工作调度会,一项一项推动落实。坚持优先投入,两年来全省农业领域财政投入1800多亿元,并逐年增长。

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开展“回头看”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工作就前进一步。农民增收渠道还比较窄、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科技的短板仍然突出、乡村建设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等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下功夫认真解决好。

昭通苹果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陈飞 摄

三、从农民和基层出发,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抓实抓细抓准“三农”工作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一条主线。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从农民和基层出发,不折不扣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基层、落到农民身上;必须从问题出发,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希望我们做什么、解决什么,心里要有一本账;必须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干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事。

农民工作,重点是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这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坚持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要抓住政策窗口期,巩固农民增收的基础,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建立健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解决好联农带农的问题。要优化利益联结方式,让企业、农户以及合作社、村集体都有合理收益。要把联农带农经营主体奖补等扶持政策与企业带动农户增收的实际效果挂钩,不能只看形式上联没联,更要看农户实际增收了多少。各级干部既要为农民增收想办法,也要当好农民利益的代言人。

二是解决好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要坚持不懈抓好高质量的转移就业,改革创新农民工培训方式,积极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民融入城镇、市民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要大力促进就地就近就业,让群众家门口的产业多起来,以家门口的产业实现家门口的就业,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挣钱顾家两不误。

三是解决好致富带头人培养问题。一个致富带头人,往往可以为一个村甚至几个村打开增收致富的门路。我们要培养一批离土不离乡的致富带头人,带着乡亲们一起干、一起赚。要落实好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培养和引进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带货主播等到乡村创业。要实施好“头雁”项目,力争每个村都培养3至5名致富带头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农民专业化、职业化的路子,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资源要素的整合者、乡村致富的带头人。要通过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融入市场,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水平。

农业工作,重点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云南的农业,高原特色是天然优势,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得后天努力。我们要把功夫下在“现代化”上,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让高原特色农业更“特”更“优”,建设特色农业强省。

一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农业要走上现代化的路子,一二三产业都要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归根到底要有一批竞争力强、能够联农带农的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越多、越强,农业发展动力就越足。要总结推广宾川县靠龙头企业带动水果产业发展,通过合作社把农民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形成“企业联产业带农民”的发展模式,深入实施农业经营主体倍增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壮大体量、提升质量,力争今年底,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0户以上。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农业要强起来,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赋能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品质、减少成本、降低风险。要在研发上下功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要在转化上下功夫,推广一批良种良技良法。在农业科技服务团全覆盖129个县(市、区)和374个沿边行政村,实现有形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有效覆盖,深入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效能提升三年行动,继续推动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下田。要在机械化上下功夫,抓住国家支持我省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的机遇,加快丘陵山区适宜农机具的研发应用推广。

三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章,做实精深加工,做好品牌营销,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解决好生产方式问题,就能产生裂变效果。在一产抓好种植端的基础上,二产要把精深加工做起来,让增值环节多起来,三产要把涉农现代服务业做起来。要在营销和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支持企业、资本、人才下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要在盘活农业农村资源上下功夫,大力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与休闲、康养、文化、养老等产业联动起来,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

农村工作,重点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经过20年不断发展,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我们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

农村建设要把握好4条原则。一要坚持为民造福、为民而建,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把为民惠民利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紧扣农民期盼,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办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因村施策、分类推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能劳民伤财,不搞“盆景”、不搞形式主义。三要坚持典型引路、全面推进,在基层党组织过硬、基础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工作走在前的村,选树一批可学可推的典型,以点带面促进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四要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倡导“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村自己建”,把党支部、党员、群众三方作用发挥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农村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干净起来、美丽起来、文明起来“三个起来”的问题。一是解决干净起来的问题。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两污”治理等,今年力争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8%,让乡村“处处干净、时时干净”。二是解决美丽起来的问题。农村建设既要有规划,也要有特色,要做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要坚持规划先行,制定乡村建设负面清单,引导农民依规有序建房。深入推进绿美乡村建设,把树种在群众身边,让农村处处透着绿、处处展现美。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三是解决文明起来的问题。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巩固深化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成果,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要加强农村“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行动、防学生溺水行动,摸清底数、逐户造册、精准到人,一对一做好服务,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模式,做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社会风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赌博酗酒等陋习,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牟定县青山绿水、森林苍翠 资料图

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落实。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全面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解决好谁来抓、怎么抓、抓什么的问题,压实各方责任,创新思路方法,扎扎实实抓落实。

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乡村振兴是全局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级组织要一起动手、共同来抓,履行好各自的责任。工作一部署,就要盯住不放、一抓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当好乡村振兴的“施工队长”,县委书记、县长要当好“一线总指挥”,一竿子插到底抓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定期调度、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省委农办要发挥好牵头抓总、参谋助手、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的作用。各级农办作为各级党委抓“三农”工作的主责部门,要强化职能意识,加强工作力量,切实把党领导“三农”工作的要求落实到位。

解决好怎么抓的问题。抓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既要有决心和态度,更要有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有效的工作办法。要站位农民立场抓,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从农民的立场出发,代入角色、换位思考、以下看上,实打实帮农民深入算账。要立足自身实际抓,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因地制宜找准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结合实际探索更多发展的好路子,切忌生搬硬套、盲目跟风。要创新方式方法抓,主动思变谋变求变,遇到困难主动想办法去解决,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做好“三农”工作,不能总是“老套路”、“吃老本”。

解决好抓什么的问题。“三农”工作千头万绪,提升组织力是“纲”,纲举才能目张。一要抓组织化,变革农业生产方式,把土地、资金、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组织起来、整合起来、联动起来,以组织化融入市场化,以市场化促进产业化。二要抓专业化,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精细化、专业化分工,不断提升效益。三要抓品牌化,下功夫抓好农特产品、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品牌策划、打造、营销、宣传等工作,推向市场做成大产业,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电商、客货邮,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带动农村物流和群众就业。要多思考、多谋划,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让更多“云品”出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摘自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2024年2月4日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