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两会观察 |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李云舒
为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积极整合资源,通过政企合作,建设集养老、医疗护理、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民办非营利性综合养老机构博华老年公寓。图为近日,老人们在公寓文体活动室排练合唱节目。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长,老年人的就医养老……这一连串家事国事,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头要事,也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措并举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更多人愿意生、养得起、教得好
“幼有所育”,是家事也是国事。围绕如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让更多人愿意生、养得起、教得好,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聚焦“一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杨丽婷介绍,自己在调研中发现,托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需存在矛盾,其中既有收费高的原因,也有幼儿家长不放心的因素。“建议将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设立普惠托育建设专项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托育服务的支持,同时建立普惠托育建设补贴、托位补贴、生均补贴最低标准,由省、市、区(县)财政统筹。”杨丽婷代表还建议,稳步推进“托幼服务一体化”,对已经出现生源不足、学位空余的幼儿园,特别是公办幼儿园举办托班提供支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42.22万人,比上年增长2.73%。作为一个拥有2.91亿在校生的教育大国,办好教育关乎千家万户。
“我坚信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只要乡村教育的师资有力量,便能让乡村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告诉记者,她在调研中发现,乡村薄弱校结构性缺编的形势十分严峻,紧缺学科的师资配置问题亟须解决。她围绕“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交提案,建议在教育部、财政部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单列财政预算,开设专门、专供、专业的乡村种子教师培训专项,让更多乡村教师可以“一键直达”优质培训。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兰十分关注规范校外午托问题。以攀枝花市为例,托管学生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以小学生居多。“需求多了,校外午托机构也越来越多,存在一定的食品卫生、消防等方面的隐患。”王永兰代表建议,从制度层面弥补监管不足,由省级层面规范校外午托机构的管理。此外,还应明确公安、消防、住建、卫健等各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每个人、每个家庭和全社会的心
“这个年轻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打过工、开过小卖部,后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获得创业担保贷款,学习养蜂技术,发展种植养殖业,建立生态农庄,成功创业,不仅实现了个人的脱贫致富,还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就业增收。”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讲述了在陕西秦岭山区调研了解到的真实事例。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每个人、每个家庭和全社会的心。”莫荣委员表示,随着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实施,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下,近三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都超过1200万人,去年底的调查失业率下降至低位,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增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从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调整为“1200万人以上”。一词之变,传递出更大力度稳就业、强信心的信号。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突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加强供需匹配等是实现就业目标的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预算报告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拟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计划报告提出,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促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实际需求更加匹配,开展百万青年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莫荣委员说,“政策给力、个人努力、服务助力,一定能够推动促进就业工作走深走实,惠及更多群众。”
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看来,其中个人努力很关键。
“当前,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变革,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的新型生产资料应运而生,这就需要产业工人尽快完善知识、技能储备。”成卫东代表认为,产业工人转型迫在眉睫,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跟进学习新技术,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模式、操作技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机器可能会替代一些人的岗位,但是不可能替代人。”对于“机器换人”,成卫东代表有自己的看法。早年间,天津港码头装卸工人全凭手拉肩扛,改革开放后,叉车、吊车、拖车等先进机械设备投入应用,成为生产主力。
“在那次变革中,很多装卸工人转型成了机械司机。”成卫东代表介绍,“如果说之前是被动变革,眼下,天津港正迎来新一轮主动变革,智能化无人设备将逐步替代传统机械设备。借助5G技术、北斗、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我们实现了码头作业全流程自动化。”
技能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是高质量就业的主要群体。从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到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从落实“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到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技能人才迎来发展的春天。
“过去大家觉得很快就到了天花板,现在发觉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这些年国家特别重视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我们有幸遇到了好时代,就一定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成卫东代表说。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
“30元看似不多,但是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意味着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望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这对于提高其普惠化和均质化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表示。
“事实上,人们对于医疗服务的期望值永远走在医疗保障的前面,因此,医疗改革始终在路上。”刘连新委员称,群众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可以概括为“高效、便捷、优良、均质”。在有些国家,预约专科医生可能需要等上几个月,去大医院看病也可能不报销,中国已经是看病相对较容易的国家之一。
他所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提案》,近期获评全国政协2023年度好提案。提案建议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促进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提升,推动医疗机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23年全国共有28个省份开展调价工作,全年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900多项。
“价格应真正反映价值。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既是重要的补偿机制,更是必要的激励机制。”刘连新委员认为,优化医疗服务价格不仅有利于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也有利于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加重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缓解‘看病难’问题,需要有序引导老百姓进行分级诊疗,力争小病不出县、不出市,大病不出省。”刘连新委员建议,应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不断就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如在城市,让社区医院与市级、省级医院及大学的附属医院建立有效的医疗联合体;在县城,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建立县域医共体,让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医疗服务。
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医保目录更加优化,126种新药“入列”;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医药机构达55万家、惠及群众就医1.3亿人次……2023年,随着医疗保障成色更足,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王笑频表示,医保跨省结算有效解决了参保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的难题,下一步建议统筹疑难病、罕见病的医保报销政策。
“近年来,我非常明显感受到全社会对重大疾病、罕见病的关心关注与日俱增。”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看来,党和政府持续加强“三医联动”,在努力让患者有药用的同时,十分注重用得起药。她注意到,创新药进入医保的速度明显加快,80%以上的创新药能在上市后两年内纳入医保。
养老医疗、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截至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标志中国首次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皆企盼“老有所养”,养老金发放、养老服务、老年人权益保障等问题,无疑成为民生焦点。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据统计,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到“养老”。2024年的工作任务中,有五大项均涉及养老相关工作,涵盖养老金融、老年医疗、养老照护、养老服务、养老消费、适老化改造、养老科技、农村养老等领域。
“现在全国有1.7亿老年人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今年将最低标准提高20元,同比增长了19.4%,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解读工作报告时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针对老年群体医疗健康相关的服务需求日渐增多。今年,“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医师刘梅林深有体会。
在刘梅林委员看来,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如果基层医院和家庭医生团队能做好慢病、失能失智患者的管理,使患者得到优质医疗照护,将有助于吸引患者在基层就诊,缓解三甲医院老年人一床难求问题,使危重疑难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此外,还应加强老年人健康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老年人健康问题或隐患并进行健康指导,对不同风险的老年人进行分层管理。”
近年来,我国围绕老年群体出台多项政策,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多名代表委员告诉记者,建议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培育智慧养老服务新业态。
王永兰代表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城市都存在养老机构建设标准不高且设施陈旧的共性问题,对于失能老人的养老照护服务也值得关注。
“养老机构建设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社会力量不愿意以重资产投入新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加之专业养老照护力量的缺乏,一些居家失能老人得不到充分照护。”王永兰代表建议,相关部门应支持建设专门照护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提供综合养老服务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城乡融合,实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建设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床位。
居家养老依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指出,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适老化改造是老年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洁建议,要加快推进一批急需改造的重点住宅楼,尤其是筒子楼、简易楼等3至4层住宅楼的无障碍通行改造。针对老年人口密度较高的老城区,应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台账,确保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
托幼、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民生工作千头万绪,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唯有一件接着一件办,将沉甸甸的“民生礼包”落实落细,方能聚人心、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