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故事 | 清代廉政名宦刘世熼

发布时间:2024-05-07 08:00:29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昆明市呈贡区有一所供奉万岁圣位、百官拜祝的万寿寺,当地人称大佛寺。过去寺内有2株历经百余年的古柏,终年郁郁葱葱、枝叶繁茂,树冠迫近云霄。清朝康熙年间,呈贡知县刘世熼常游此地,并写下《万寿寺古柏》,诗云:“双柏何年植,婆娑迥出尘。青青色不改,阅尽古今人”。从刘世熼的为官做人来看,这首颇有内涵的诗作实际是他言志的诗章。

刘世熼,河南新蔡人,康熙十八年己未科殿试金榜,博学宏词科进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云南呈贡知县。到任后,他决心为地方多做好事,以期不负“圣命”。他明确表示:“宁黜吾官,不虐吾民以奉上。”《康熙呈贡县志》记载刘世熼“赋性耿介,洁己爱民,慨然以兴利除害为己责”。

解决分水之争

刘世熼上任以后,对区域内河水源流、分布、走向、各村用水及灌溉田亩情况,都“亲临其地,逐村验看”,深入调查研究,做到熟悉县情、村情。他认为水利是农民的命脉,对农民来说“一滴水不啻一粒珍珠”。他主张合理利用水源,合理分配农业用水,使农忙季节农民为分水争斗的情况大大减少。在与邻县分水之争问题上,刘世熼也向上司陈述道:“各县有各县的界址,各村有各村的分水。有的地方不疏通本境之旧渠,而乃肆意欺罔翼邻封之微利,贪心无厌,刁风断不可长。”他提出了分水意见,既解决了呈贡因灌溉不足而引发的各村分水之争,也维护了呈贡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他在呈贡人民心目中威信倍增。

助农民减负

刘世熼主张减轻农民负担,向上级请免向远方运送积谷。他分析了积谷外运加重农民负担的状况,认为“各处积谷,原为各地方旱涝而备”,如果以此处的积谷运抵彼处,那么农民就会埋怨说:“我岁岁输之,则不得升合食之,是彼为赤子,而我为膜外也。”民之多言,宁不足恤乎?他认为,农事稍闲,就让农民去碓碾积谷,还要他们运粮米到外地去,“舍其终岁之计而趋诸碓碾之间,触目惊心,亦有所不忍也”。他希望上司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让他们长途跋涉运送积谷,以减免其劳役之苦。

兴办教育事业

刘世熼在任上还十分注重培养人才,兴办教育事业。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他“政初就理、农务隙矣”,即“就前人未尽之功”修建呈贡魁阁。还“建谈六经处、筑肄业所,技童生之俊者实其中,延师训之”。《新建魁阁碑记》就是记录他在呈贡修建魁阁、建肄业所培养人才的。清光绪《呈贡县志》对刘世熼重视教育予以很高评价,认为“即今科第连锦,皆其遗泽也”。

魁阁及肄业所建成后,适逢石屏州牧刘启承以同乡、族弟之身份来访,启承欣然题写匾额“龙翔书院”于其间。刘世熼对上述教育设施甚为满意,并亲撰碑文以纪念。

率百姓抵御旱灾

刘世熼任职期间,有一年,昆明、呈贡一带旱情严重,十月未雨,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撰写的《祈雨告文》及《告山川文》云:“一苗未插,一种未下。室家嗟叹,道路愁苦,神知之否?”其爱民思想溢于言表。他期望上天赐甘霖,他期盼“天上之金蛇何时布雨,望台边之玉女甚日披衣”。在旱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刘世熼“痛切怀中”,并与百姓同甘共苦,抵御灾害,深受百姓爱戴。

刘世熼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知县,寻检康熙、雍正、光绪几代所修《呈贡县志》所载文章、碑文,刘世熼的作品是较多的。他的《南征赋》记叙了他被授职呈贡县令后,从河南新蔡出发,经长途跋涉来到呈贡旅途的艰辛及所见所感,文字优美、对仗工整。

百姓以“城隍祀之”

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后,刘世熼由于政绩突出,得到朝廷重用,擢升为户部江南主事。他正准备“治装就道”之时,由于多年来劳累奔波、积劳成疾,病卒于呈贡任所。他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人嘱咐后事,只谈及县里民事,却未提及家务事。在呈贡知县任上,他妥善地处理了当地的诸多经济民生等问题,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呈贡县志将刘世熼列入名宦之列。呈贡百姓还将他奉为神佑,以“城隍祀之”,让他享受四时香火。

(郭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