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从西山区历史名胜中感悟杨升庵清廉家风

发布时间:2023-02-17 18:32:39   来源:昆明市纪委监委

昆明市西山区高峣村一座名为“升庵祠”的祠堂依山而建,背靠西山、面临滇池,在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字升庵)的众多遗迹中,这座祠堂保存时间长、瞻仰人数多、影响也较大。

“升庵祠”原为“碧峣精舍”,嘉靖三年(1524年)状元杨升庵因“议大礼”触犯了嘉靖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市)。1537年,杨升庵将昆明西山脚下的“碧峣精舍”改造为“紫翠新居”,作为居所和讲学著述之地。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云南布政使刘之龙将其改建为“太史祠”,供奉杨升庵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云南总督范承勋重修“太史祠”,题为“碧峣书院”。咸丰七年(1857年)重建,改名“升庵祠”。升庵祠于1988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辟为“杨升庵纪念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升庵的词《临江仙》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被演唱得雄浑厚重、荡气回肠。杨升庵一生勤奋好学,博涉百家,在滇南的35年流放生活中,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恪守清贫而不忘初心。据统计,其一生著述400余种,至今仍有134种留存,涉及文学、哲学、史学、地理、民俗等,后人辑为《升庵集》。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十二字之言,则高度概括了杨升庵一生的政治追求——清正廉明、以民为先,时刻关心民间疾苦。当时,昆明的豪绅以修浚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敛财肥私,杨升庵正义凛然地写下《海口行》《后海口行》等诗篇痛加抨击,诗中写道“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在云南期间,他竭力传播中原文化,常常深入边地游历,与当地各民族倾心长谈,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其中有著名的“杨门七子”,对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升庵家族历代为官,清廉传家,自祖父杨春而下,一门四世共出七位进士、四位举人、一位贡生,人称“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在优良家风的润泽下,孕育出了世代相传的“四重”“四足”杨氏家规家训。“四重”,对杨家族人的工作、产业、礼仪和教育等作了规定,教育子孙亲善和睦,兴家立业;“四足”,则主要从居住、饮食、娶妻、育儿四个方面强调淡泊名利,节俭持家。

杨氏家规家训,对族人廉洁做官、勤俭持家、勤政爱民起到了源头性的规范作用,形成了教育和培养子孙的优良家风。几百年来,杨氏后人代代恪守,为官者清廉自律、为商者兼济大众,永葆清白传家的宗风遗范。杨升庵的清廉家风不仅深刻影响着后人,在今天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成为西山区清廉文化的象征,传承百年永不褪色。(李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