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丨新高地 新成就

发布时间:2023-09-27 09:16:59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上海自贸试验区揭牌十周年 制度创新让试验田变高产田

新高地 新成就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薛鹏 自上海浦东报道 视频制作 薛鹏 叶源昊 尹雪诺 协助拍摄 焦健 邹之钦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十年来,各自贸试验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守正创新,推出了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9月29日,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揭牌运行满十周年。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从“试验田”成为“高产地”:截至2022年底,累计新设企业8.4万户,是同一区域挂牌前20年的2.35倍,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从上海开始,我国目前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创新格局。

5个工作日开出便利店

——“一业一证”“免申即办”等创新改革推动“自贸试验区速度”持续刷新

“从法定时间95个工作日缩减到5个工作日就能开出便利店。”9月1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周年建设有关情况,“一业一证”改革带来的变化被重点提及。

“一业一证”改革就是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和集中审批程序,将市场主体进入特定行业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的举措。记者在浦东新区世纪公园的一家咖啡店内看到,店面公示的许可证材料仅有一张由行政审批部门颁发的行业综合许可证,扫描证上的二维码即可看到开店所办理的各类许可信息。

“以前开一家咖啡店需要办理两张许可证,一张酒类零售许可证、一张食品经营许可证,得准备两套纸质材料,跑不同部门递交,如果材料有问题还要重复去跑。”经办了多家店面许可证件的品牌负责人陈茜告诉记者,许可证办不下来,店面即使准备好了也没法开门营业。

2019年7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一业一证”改革落地,在“证照分离”改革基础上,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这项改革给陈茜带来极大便利,“‘一业一证’改革后,我只需在线上提交申请,后台预审通过后,再提交一份材料即可。到窗口递交材料时,就可以领到行业综合许可证,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

“一业一证”改革受到市场广泛认可,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数据显示,浦东新区已在31个行业发放行业综合许可证5000多张,平均审批时限压减近90%,申请材料压减近70%,填表要素压减超60%。第三方问卷调查反映,“耗时更少”“需要提交的材料更简化”和“跑的次数更少”是“一业一证”改革带给企业最强烈的感受。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在“一业一证”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又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同时,相应的行业综合许可业务“免申即办”,即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变更、注销时,系统将自动检视企业持有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及其子证情况,精准匹配行业综合许可变更、注销套餐,并同步生成一套完整的证照申请材料。

办证“加速度”带给经营主体的是高效便捷,背后体现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些改革推动了我们的工作理念从政府审批为中心转变为用户需求为中心、工作角色从审查员转变为服务员、窗口功能从事项综合转变为服务综合,实现了政务服务从传统物理集中模式向多渠道、全地域、跨时空、零距离的新型智能服务模式的跨越式发展,企业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浦东新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说。

不仅仅是“一业一证”改革。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诸多“第一”,推动“自贸试验区速度”持续刷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贡献了一批经验。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中,源自上海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占比近一半。

经营主体更加活跃、外资不断涌入

——投资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自由贸易账户等打造外商投资新高地

9月17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全球第500万辆整车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正式下线。自2019年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屡次刷新效率纪录:2019年1月开工,当年12月第一辆整车下线;2022年8月第100万辆整车下线,今年9月第200万辆整车下线;从100万到200万,用时不到13个月。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高效运作的背后,离不开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优质开放的营商环境。长三角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上海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及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优质的营商环境,共同助力特斯拉快速成长。

“特斯拉速度”正是外资企业受益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优质营商环境蓬勃发展的缩影。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予以公布,这是自贸试验区成立后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负面清单制度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出来的重要制度,事实上是外商投资管理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复旦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助理卢华告诉记者,负面清单是指允许外商在清单所列领域之外均可投资,体现出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2013年出台之后,负面清单共进行了7次修订,条目由最初的190项缩减至目前的27项,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服务业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投资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充分进行试验的基础上,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并在外商投资法中明确列出,在我国重要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固化。”卢华说。

不止如此,在推动贸易便利化、金融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都全面展开了制度创新,全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贸易领域,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即企业通过“单一窗口”这一平台一次性递交满足贸易监管所需的所有材料,而监管部门也通过这个平台将结果反馈给相关企业,实现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国际贸易相关手续的“一网通办”。目前,上海口岸整体通关时间已从200个小时以上大幅压缩至50个小时左右。

在金融领域,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拓资金跨境通道,创设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等试点,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14万个,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142万亿元。

在吸引人才方面,建立自贸试验区外籍高层次人才永居推荐“直通车”制度并覆盖浦东新区全域,开展境内外高校外籍应届毕业生直接申办工作许可、外籍人才薪酬购付汇便利化、电子口岸签证等试点。截至2023年6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5.8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1.2万余份。

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经营主体更加活跃,外资不断涌入,经济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实到外资586亿美元,约占上海同期30%。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2022年底浦东新区累计新设外资项目18691个,累计外资注册资本2172.74亿美元,货物贸易规模从2013年的15505.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616.6亿元。

国内首单人民币结算进口LNG采购交易

——培育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集群,自贸试验区助推高质量发展

走进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数十名工人们正在仔细组装产品,身着荧光背心的维修人员紧张忙碌,旁边几位技术人员不时交流讨论……这家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桥片区的企业主要业务是为锂电池热失控提供解决方案,已经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提起选择金桥的原因,企业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曹佳萍直言,这里拥有良好的产业土壤,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小。“企业得到浦东新区政府和工商联等各方面的支持,享受了一系列好政策。比如人才引进政策,帮助我们吸引全国锂电池安全方面的人才加入;比如研发中心建设,我们申报了浦东新区及上海市的企业研发中心,对我们的研发投入会给予一定的补助;比如资金方面,现金流遇到困难时,相关部门积极帮我们想对策、搭桥梁,促成银行提供专精特新企业专项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为企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十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战略定位,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聚集,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围绕打造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创新,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临港新片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新成员,于2019年8月20日正式揭牌。与以往各片区相比,它有着明确的、更高的定位,有更丰富的战略任务: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

作为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于2022年10月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利用其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区位优势及政策优势、创新优势,建设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油气交易平台,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今年3月,中国海油与道达尔能源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完成国内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采购交易,成交量约合6.5万吨,LNG资源来自海合会国家阿联酋。“在这场交易之后,众多外资企业直接或间接咨询人民币结算模式,国内油气企业也在加紧进行相关工作,多方协同稳步推进油气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工作。”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连生告诉记者,今年4月、8月,中心又成功开展了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让一批创新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数据显示,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带动下,浦东新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1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390.2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5倍和1.5倍;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2家、外资研发中心突破250家,均占全市近一半比重。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今年上半年,我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总额

9月21日《上海市落实〈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共8方面31条,持续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以精准监督护航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上海市纪委监委紧紧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大局明确监督重点、优化方法路径、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浦东新区纪委监委将“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制定实施新一批高质量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深化‘一业一证’改革”等重大改革事项纳入年度政治监督清单,以有力监督保障高水平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我们还加强对纪检监察组织的具体指导,使监督更加具体、精准、有效。”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李晓辉说。

今年是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我国21个自贸试验区分批次建立,目前已形成东西南北中协调,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开放态势。2023年上半年,21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1296.6亿元,同比增长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21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总额。

“自贸试验区范围的不断扩大,事实上是向外界释放我们主动开放的信号。”卢华表示,中国主动对外开放,希望在更多产业加大开放压力测试,来促使我们更好和世界产业链进行融合,这种开放是双边进程,既有利于我们走出去,又是同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十年来,自贸试验区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的生动示范。在卢华看来,这些制度创新特点鲜明,就是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中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向外界展示了坚持对外开放、开放永不停止,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大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