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23-09-09 08:51:4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图为9月3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名参观者在首钢园中国移动展台体验基于5G、AR/VR等技术的敦煌导览,沉浸式感受敦煌壁画的魅力。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近30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改善民生的新抓手、传播信息的新渠道、观察时代的新窗口。我国不仅建成了世界先进的、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也成为举世瞩目的互联网大国和应用强国。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透过数据,我们能看出网络强国建设怎样的趋势?超10亿网民如何共享美好数字生活?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主任王常青、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行业研究组组长郝丽阳。

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状况

记者:《报告》最早从何时开始发布?为何要定期发布这样一份《报告》?

王常青:从1997年开始,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研究部署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开展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统计调查工作,形成了每年的年初和年中定期发布《报告》的惯例,迄今为止已经持续26年,累计发布了52次。

自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事业,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互联网、数字经济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互联网发展和治理不断开创新局面,正从网络大国阔步迈向网络强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做好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回应好广大网民的关切,我们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国家机关部门领导下,持续发布《报告》,力图通过五大类、40多项核心指标的权威统计数据,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状况。

记者:《报告》有哪些特色内容?它又是如何诞生的?

郝丽阳:《报告》主要聚焦互联网基础建设、网民规模、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安全等方面,汇聚数十项核心指标,通过互联网统计数据综合反映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状况。

这些核心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我们对有住宅固定电话或者手机的6周岁及以上居民群体的随机抽样电话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全年的成功样本数量超过9万个。《报告》中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我们对网站数量进行的技术统计,统计上报的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域名数。同时,我们不断扩大研究范围,深化研究领域,改进研究方法,力求调查数据的真实、科学、有效,不断保持研究内容的深度、精度、广度。

我国互联网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记者:第52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如何看待这个数据?

王常青: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大体相当于美、欧人口之和,这是我国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节点。近年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数字资源应用持续深化,网络应用服务日益丰富,网络普惠服务深入推进,逐步让亿万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不断释放创新属性,推动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的大融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行业创新创造、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开创新局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空间;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提供了坚实基础;数字社会全面建设、成就非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10亿多用户接入互联网,使中国成为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

与此同时,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在未来还有发展空间。北美、欧盟等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均在90%以上,这意味着我们仍需继续大力推动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工作。未来,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潜力进一步发挥,会有越来越多人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

记者:透过第52次《报告》,能看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哪些新特点新趋势?

王常青: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互联网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第52次《报告》提供了一幅较为全面的、具有参考价值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全景,展现了202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的5个主要特点: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网络覆盖持续推进;二是技术与产业创新融合加速,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三是数字产业化蓬勃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四是互联网持续助力新农村建设,广袤的农村市场正在逐步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五是互联网政务建设突飞猛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记者:当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今年以来有何进展?

王常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完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资源应用日益丰富。我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齐头并进,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网络基础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快。截至2023年6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68055块/32,较2022年12月增长1.0%。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196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238.1万公里。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29万个,其中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0%。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

互联网环境继续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群众关注的实用工具、休闲娱乐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及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进行检查,今年以来,截至7月19日累计通报188款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

记者:我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5G+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呈现出哪些亮点?

王常青: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工业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大变强,汇聚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势能。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2万亿元,覆盖国民经济45个行业大类。根据第52次《报告》相关统计研究,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出5个特点。

一是网络体系快速壮大。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企业内外网络改进升级,全国5G行业虚拟专网超过1.6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31个省(区、市)。

二是平台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基本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了240家,有力促进了产品全流程、生产各环节、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互通、资源协同,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数据汇聚初见成效。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建成,区域分中心和行业分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壮大,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登记(确权)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

四是安全保障日益增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态势感知、风险预警和基础资源汇聚能力明显增强。

五是融合应用不断涌现。融合应用纵深拓展,催生出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促进了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5G工厂、工业互联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218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已驶入快车道。

数字经济正成为我国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

记者:第52次《报告》中体现了数字经济哪些新亮点?

郝丽阳:在网络强国战略指引下,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2万亿元,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正成为我国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第52次《报告》对2023年上半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做了一次全面梳理和总结,其发展亮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持续驱动数字经济。生成式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量子计算等技术加速迭代,对数字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线上办公等互联网行业领域积极采用创新技术,有望快速推动产业发展。

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入融合。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企业紧紧抓住疫情后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的良好机遇,积极推动线下各场景业务复苏,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网上外卖、在线旅行预订等领域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广大网民的衣食住行提供全方位数字生活体验。

三是数字经济为中小企业发展赋能提质。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前6个月全国各类服务机构服务企业共计700多万家。

四是数字经济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重要支撑。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84亿人。网络购物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业态,在助力消费增长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16万亿元。全国已设立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区内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的比重已超90%。

记者:第52次《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在互联网应用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郝丽阳:今年上半年,我国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多类应用用户规模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在线旅行预订、网络视频等用户规模实现较快增长。

上半年,在线旅行预订市场加速回暖,复苏势头强劲,全国旅游出游人次和消费活跃度再创新高。截至2023年6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4.54亿人。“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70.8%,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1%;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7%。

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38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6.8%。网络视频平台用户规模也持续居于高位,行业坚持高品质内容创作,持续探索影视工业化道路。同时,长、短视频平台之间由竞争转向合作,逐步实现长短互促、产业共荣。

互联网持续助力新农村建设,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记者:数字化如何更好地惠民、便民?10.79亿网民如何共享美好数字生活?

郝丽阳:技术的发展始终是为人服务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近年来,互联网持续助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数字经济实现新突破、数字惠民服务满足农民新期待。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5G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实现“县县通5G”。同时,面向农村脱贫户持续给予五折及以下基础通信服务资费优惠,已惠及农村脱贫户超过2800万户,累计让利超过88亿元。

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壮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不断提升,农村电商继续保持农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服务不断向农村地区覆盖,农村数字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今年6月,我国农村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6787万人,普及率为22.5%;农村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6875万人,普及率为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