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发布时间:2022-12-15 14:18:25   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本文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起学习领会。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4日上午,习近平在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同群众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0年10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1年9月,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讲话

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2年12月,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潮州古城牌坊街考察时,向群众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2年9月20日,习近平为《复兴文库》作的序言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说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