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 |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发布时间:2022-12-02 12:07:1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郝思斯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出自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又称《襄阳记》,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著时曾转引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功业因有人才方能建立,事业因有人才方能发展。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尊重、崇尚、任用人才,是我国古代众多政治家、思想家的共识。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在歌咏吟唱着人才的重要性。比如,《诗经·鹿鸣》几乎就是特为聚拢人才、招贤纳士而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身边的贤士都品德高尚、声名显耀,有了这样的队伍,事业才能有所成就。《论语·泰伯》道:“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说的是舜有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位治国能臣,方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认为他能建立周朝,是因为有十位治乱之臣辅佐。这十位治乱之臣中,就有他的弟弟周公。周公本身很有才能,又以爱才礼才敬才用才著称,《史记》记载周公称自己在求贤方面是“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贤士来访,他多次抓起正在洗的头发就立刻跑出去、多次吐出口中正在进食的饭菜赶快起身迎客,就是怕怠慢贤士。三国时期,曹操曾作《短歌行》,文中化用《诗经·鹿鸣》写下“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又引用周公之典故写下“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豪迈直白的文辞表达了自己的爱才惜才之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道理,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春秋战国时期,为使秦国发展壮大,秦孝公向天下颁布求贤令,许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条法令吸引了许多人才进入秦国,其中一位投奔而来的青年,正是后来帮助秦国通过变法“强六世而并诸侯”的商鞅。西汉时期,张良、萧何、韩信并称“西汉三杰”。《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都城招待文武百官时曾说,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守国安民不如萧何,领军打仗不如韩信,只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正如《墨子》所言:“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建功立业、安邦定国必须广纳贤才,选贤任能。

人才成就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优秀的人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在选人用人上必须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用崇高的事业感召人才、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真真正正为人民服务的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1938年11月,诗人何其芳在延安记录下了知识分子如潮水般涌来、奔赴革命的火热景象,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视人才的生动写照。毛泽东指出:“在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斗争中,已经涌出并正在继续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重视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领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今天的神州大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为之奋斗。锚定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我们一定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