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丨见出以知入 观往以知来

发布时间:2022-09-17 07:52:4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出自《列子·说符》。列子名御寇,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一生安于贫寒,潜心著述,史载“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列子》既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等故事都来源于此。

在《列子·说符》中,关尹子告诉列子:“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大意为,言与行务必要谨慎,圣人看见外在的表现就知道内在的修养,观察过去就可以预知将来,这就是先见之明。这句话可以引申解释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发现纷繁事件背后规律性的东西,在对历史的连续性思考中,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

“不知来,视诸往”。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的纵深处启示现实和未来。古人不仅创造了多种史书体例,形成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而且善于从历史表象中把握本质,寻求规律。在晚年所作《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希望探究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 寻找历代兴衰成败之道,从而为后人提供镜鉴。

研理于经,征事于史。任何一个胸怀远大目标的国家、民族,都要葆有历史思维。周朝建立之后,吸取商纵酒亡国的历史教训,周公颁布了有名的禁酒令——《酒诰》。西汉建立后,人们总结前面教训,因而调整政策,休养生息,于是有了“文景之治”。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不仅是他对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他对蜀汉未来的殷切希望。千百年来,历史长河潮起潮落,启示人们,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发展能不能顺应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

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拿出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中国农民革命,先后在广州和武汉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没有去上海工作,而是去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了解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来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他领悟出这样一个认识,“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因而一再强调根据地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困境中走出来,特别表现为这样一种发展路径:由小的根据地到大的根据地,由一块或几块根据地到多块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胜利。上世纪80年代初,谈及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所以,他告诫全党,“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改革开放的前途从历史深处而来,凝聚着历史的智慧与启迪。

新时代,更需要我们以纵深的历史眼光来确定时代方位和未来的前途方向。在建党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宏阔的历史视角和深厚的历史智慧,从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用“十个坚持”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刻的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以及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的强大能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交融、携手前行的历程。奋进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总结历史经验,认清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在伟大的时代里顺势而为、奋发有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