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红色基因•艰苦奋斗 | 红军强夺泸定桥时桥上的铁索链

发布时间:2022-03-10 08:10:1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藏品:红军强夺泸定桥时桥上的铁索链,长94.5厘米。1935年5月,红军为迅速摆脱敌人追堵,需尽快渡过大渡河。红四团奉命强夺泸定桥。在激战前,守桥敌人将部分桥板撤去,只留几根铁索链,给突击队带来极大的困难。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火力攀着铁索前进,成功夺下泸定桥,打通了渡河要道。这段铁索链就取自泸定桥。

1935年5月,在滇黔一带迂回转进的中央红军,抱着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目标向北进发,凭着7条渡船7天7夜巧渡金沙江,随后直抵大渡河。72年前,从太平天国天京出走转战各地的翼王石达开,就是在大渡河畔的紫打地(清末因水患冲毁重建,易名为“安顺场”)被清军堵截并最终全歼。熟习历史的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自然知晓这段往事,他们寻访当地群众、仔细研究水文特征,力求让蒋介石、刘湘、刘文辉重演历史的算盘打空。5月24日,杨得志率领红一团主力全歼守备安顺场的赖执中部,一营长孙继先带领17名勇士利用岸边的一条小船强渡大渡河,打通了红军过河的通路。但是,安顺场渡口两岸渡船加起来也仅有4条,河流湍急又难以架桥,有限的摆渡力量不能满足红军主力短时间内渡河的需求。

面对前有湍急大河、后有薛岳周浑元部追兵的险恶局面,毛泽东等人当机立断,决定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红一师和干部团在安顺场渡河后组成右路军,其余主力在原地组成左路军,两队夹河前行,向320里外的泸定桥行进。担任左路军先头部队的是王开湘(黄开湘)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的红一军团二师四团。1935年5月27日清晨,红四团按照三天内夺下泸定桥的命令,沿着峭壁与大渡河之间的险峻山路疾驰。

5月27日,红四团在行进途中与敌人遭遇数次,被迫对既定路线作出少许调整,还歼灭、俘虏了几拨敌军。经过一天的行军,共前进约80里。次日,红四团全体指战员清晨5时即启程,还未走出几里就接到新命令,限其29日夺下泸定桥。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一昼夜间行军240里,随后还要与守桥的两个团敌人进行激战。为了赶在敌人增援的两个旅之前赶到泸定桥,杨成武等红四团指挥员加紧动员、带头急行,就连开会都是在行军过程中腿脚不停地进行的。红军战士们一路奔袭,中途还不时杀敌、修路、架桥。待到28日晚7时,已经行至距泸定桥110里处的一个小村子。

红军在夺取泸定桥前向所属部队发出的信息及准备各项工作的指示

为了完成29日夺桥的任务,红四团最晚要在当天清晨6时到达泸定桥。但是,战士们经过一个白天的狂奔,早已筋疲力尽、饥饿难耐。然而祸不单行,此刻天公也不作美,一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本就难行的山路更加泥泞坎坷。面对困难,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带头站了出来,他们带领普通士兵们一同拄着拐杖、嚼着生米、喝着凉水,一刻不停地冒雨向泸定桥继续进发。

就在此时,大渡河对岸零星地出现了几点火光,随后刹那间变成一长串“火蛇”。这不是渡河的红军右路军,而是增援的敌人举着火把赶路。机智的红四团指挥官灵机一动,当即下令红军战士们在沿途村庄购买篱笆桩作火把,光明正大地照明行军;同时,选出部分川籍战士及刚押获的俘虏,迅速熟悉敌军番号及联络信号。为了进一步加快前进速度,杨成武下令将辎重补给和重型装备交由一个排掩护殿后,其余官兵以每小时10里的速度强行军。

大渡河两岸的两串火把交相飞舞,不久,敌人就发现了河对岸的“火龙”,他们吹起军号,高声询问:“啥子部队啊!”这时,刚才所作的准备就派上了用场,红军这边以敌人的军号、番号等联络信息回应,巧妙地用“灯下黑”的策略隐蔽了自己的行踪动向。夜渐渐深了,雨也逐渐大了。午夜12时,敌人的“火蛇”已不见了,红四团的将士们见状,更拼命地抓住机会向泸定桥冲刺。到了后半夜,战士们的头脑和腿脚都已经麻木,全凭意志咬牙坚持。

5月29日早6时,红四团经过一天一夜的疾驰如期赶到泸定桥,不仅沿途作战、架桥,而且长途奔袭240里,可谓创造了一个奇迹。

占领了桥西的几栋房屋和一座天主教堂后,战士们稍作休整并抓紧时间进行战斗准备。此时,王开湘、杨成武等指挥员开始侦察桥面状况。这座横跨湍急大渡河的泸定桥是由13根铁索链组成的铁索桥,两侧各有2根作为桥栏,底部则有9根作为桥面。每根铁索由粗铁环个个接连相套构成,足有碗口粗。为来往便利,桥面铺设有一层木板。除了这座泸定桥外,河两岸均是重山峭壁,真正是“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

泸定桥的东侧紧邻泸定城,桥头直逼城门。泸定城背靠高山、城墙高耸、工事严密、武器齐备。一得到红军向泸定桥进攻的消息,敌人便设法破坏设难。守桥部队曾一度下令将桥面的木板拆除。但是,这些驻守的川军都是一些左手火枪、右手烟枪的“两枪兵”。他们平日散漫无纪律,此番也是如此,还未全部拆完,红军就赶到了。尽管如此,他们仍仗着易守难攻的地势和充足的火力,疯狂向红军挑衅着:“你们飞过来呀,我们缴枪啦!”叫嚣声与枪林弹雨一同向红军驻地倾泻而下。

29日中午,红四团在天主教堂进行干部会议和战前动员。伴着迫击炮的轰鸣和屋顶不时落下的瓦片,各连队就谁来担任突击夺桥任务展开激烈讨论。经过一番“争抢”,决定由廖大珠二连组建突击队过桥强攻,王有才三连担任二梯队辅助铺桥。廖大珠回到连队,亲自挑选了一支突击队,由他自己担任队长,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等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加入,全队共22人。

李宗津绘油画《强夺泸定桥》

29日下午4时,红四团发起总攻。王开湘和杨成武坐镇桥头指挥战斗,全团司号员齐吹冲锋号,所有机枪武器同时向对岸射击形成火力网。一时间,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山谷。22名突击队战士手持冲锋枪、背挂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河对岸射来的枪弹攀着铁索匍匐前进。三连的战士则紧随其后,一边用木板铺桥,一边向前射击。

就在突击队即将抵达东岸桥头之时,敌人急忙在城门放火,企图以此作最后的抵抗。桥这头的红军指战员们见此急忙高喊鼓劲,让前方的英雄们更加坚定突进的决心。面对熊熊大火,廖大珠一跃而起,不顾帽子着火,扔掉帽子光头冲锋,率领队员一边扔手榴弹一边高喊着冲破火线,进入城中展开巷战,三连及后续部队也迅速过桥加入战斗。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激战,红军一举占领了泸定城。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桥板

与此同时,右路军在刘伯承、聂荣臻的率领下歼灭阻击的敌军,并在距离泸定城外60里左右的竹林坪一带破敌援兵,随后于29日晚10时进入泸定城,与左路军成功会师。当夜,刘、聂二人不顾舟车劳顿,在泸定桥上细细端详,时而远望层峦群山,时而又俯视湍急河水。刘伯承不禁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叹:“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

夺下泸定桥的第二天,胜利的消息传至暂驻沙坝天主教堂的军委指挥部, 毛泽东盛赞红军“无坚不摧,所向披靡”。5月31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抵达泸定桥,由此渡过了天险大渡河。6月2日,中革军委在泸定桥头召开庆功大会,王稼祥主持,周恩来亲自颁发“奖给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锦旗,并为团干部和突击队勇士们授奖,虽只有列宁装、钢笔、日记本、搪瓷碗、筷子等日用品,但在这艰苦的特殊时刻足以表现出对这些英雄的肯定和赞誉。

强夺泸定桥红军战士卢义高在泸定负伤后当水壶用的葫芦

在红军强夺泸定桥46年后的1981年,邓小平在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专家布热津斯基会谈时,基于其丰富的大战经验和高屋建瓴的战略家思维,云淡风轻地将这次战斗形容为一次“非常简单的军事行动”。诚然,在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路历经多次起义暴动、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强夺泸定桥在其中确实属于规模较小、战术简单的一次战斗。但是,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认识的,这次战斗非常关键,甚至可谓红军“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仗”。经此一役,红军不仅达成了迅速打通北渡大渡河的战略目的,为甩开追堵敌人赢得宝贵时间,而且以其极富传奇色彩的经过和革命英雄主义内涵,激励和鼓舞广大指战员不畏艰辛、奋勇前进。

实际上,红军将领对泸定桥一战的重要性也给予了高度肯定,朱德在回忆长征的题联中说:“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回顾长征乃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这座十大元帅中的七位都曾踏过的铁索桥,是不可磨灭的重要里程碑,为红军随后取得长征胜利,乃至日后党成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以及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所谓“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摘自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文物中的红色基因·艰苦奋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