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研学 |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发布时间:2022-11-22 08:05:0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多次强调。

“创造性转化,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方刘认为,“让文物活起来”是近年来一项非常成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探索——各地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文化讲堂、民俗活动,借助“国家宝藏”“国宝档案”“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利用网络、科技的力量转化了传统的表现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以崭新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超越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历久弥新而不褪色,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和其他场合引用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

“创新性发展,正是对这些理念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陈方刘向记者举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被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决议或宣言。这一理念就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呈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脉相承,同时又结合时代要求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是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在既继承又发展、既扬弃又创新的辩证统一运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前进,焕发巨大生命力。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发展,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我们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的,最终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和践行,发挥人民作为文化实践主体的作用。

陈方刘认为,在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理论、方针和政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站稳文化根基,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