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核酸检测:动态清零的有力支撑

发布时间:2022-04-30 07:14:0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针对近期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北京市在主城区等多地开展三轮区域核酸筛查。图为近日,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街道永红社区有序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工作。高源 摄

针对近期出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4月25日至30日,北京市在主城区等多地开展三轮区域核酸筛查。目前已完成两轮筛查,首轮累计采样1981万人次,初筛12管混采阳性;第二轮累计采样2110万人次,初筛14管混采阳性。已同步进行落位管控,复核转运,流调溯源等工作。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十分严重。作为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落实“四早”要求的关键举措,特别是我国实现“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关键技术手段,核酸检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2020年3月,我国核酸检测能力为126万管/天,到今年4月中旬,这个数字已经变为5165万管/天。为何能够在短短两年间实现如此大的提升?记者采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了解我国核酸检测能力全球领先背后的密码。

我国可以通过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迅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快速控制疫情

问:“我国核酸检测能力全球领先”的判断如何得出?

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截至4月中旬,我国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31万家,从事核酸检测的技术人员有近15万人,检测能力达到每天5165万管。如果进行10合1或20合1混样检测,理论上一天可以检测5.2亿人或10.3亿人。

目前,全世界只有我国可以通过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迅速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快速控制疫情。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90多亿人次,且随着检测价格不断下调、快检设备广泛应用,我国的核酸检测能力和可及性远高于欧美国家。

问:我国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是怎样实现的?

答:首先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提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作出部署,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从政策资金支持、加快科技研发、做好物资保障、强化质量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在此基础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有关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大工作力度,支持指导各地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各地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统筹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积极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在硬件设施建设、人员技术培训、服从组织调配等方面坚决执行有关决策部署,保质保量完成检测任务。

问: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对于“动态清零”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发生疫情,要快速识别处置,切断传播链条,避免发生社会面的持续传播,也就是“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阳性检出的时间早、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特别是面对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隐匿、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等特点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利用核酸检测手段进行“早发现”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核酸检测是我国实现“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关键技术手段。

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及县域内至少1家县级医院已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问:2020年8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围绕《方案》中的相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方案》印发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各项任务要求,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部署建设任务,要求全国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以及县域内至少1家县级医院具备核酸采样和检测能力;二是建立机动力量,指导各地加强城市检测基地和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发挥第三方实验室机动灵活的作用,建立起分区域机动支援机制,形成了快速反应的调集机制;三是加强检测质量监管,对每一家实验室均进行准入监管,强化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自2021年1月起,对全国承担集中隔离点外送样本的核酸检测机构开展了14次室间质评,累计覆盖约3万家次,质评结果平均合格率达99.4%;四是及时制修订技术规范,先后制定了两版核酸检测工作手册以及5合1、10合1、20合1混样检测技术规范;五是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求各地不断扩大检测服务供给,做到检测机构布局合理、检测信息及时公开、检测服务便利快捷、检测收费合理合规。

问:我国在提高日常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机动核酸检测力量、建立片区机动支援制度、加强检测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核酸检测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目前,我国日常检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各级疾控机构以及县域内至少1家县级医院已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在机动检测力量方面,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已建设100家公共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超过110万管/天,依托这些公共检测实验室建设的移动检测车、方舱气膜实验室等,可移动检测能力约为500万管/天;已建设城市检测基地约780家,总检测能力900万管/天,需要时可进行移动调配;全国第三方实验室超过820家,总检测能力1300万管/天,其中能力较强的第三方实验室,移动检测能力约为50-150万管/天/家。

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片区机动支援制度,已经形成了以公共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第三方实验室为主体的机动支援力量,将全国划为8个片区进行协同支援。在本地、本省检测能力均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各地可以申请区域内协同支援。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检测人员队伍建设,我们专门印发《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培训大纲》,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持续开展培训,覆盖标本采集、标本保存和转运、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等全流程。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建立了可视化的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平台,可实时了解各地核酸检测资源(包括机构的名称、分布、仪器设备、检测人员及检测量等),统计核酸检测服务开展情况,并进行检测力量的统筹调度。

加强采、送、检、报的衔接,全国普遍达到6小时以内出具检测结果

问:从5合1、10合1到如今的20合1,我国的混样检测技术是如何实现突破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于2020年7月、2020年8月、2022年1月印发新冠病毒核酸5合1、10合1、20合1混采检测技术规范。每一次混采检测技术的创新应用,均基于多中心的临床真实样本研究验证。例如,最新实施的20合1技术,在河南郑州进行了临床验证,得出20合1混采检测与单采检测的阳性检出情况无统计学差异,适用于人群筛查。

与单采单检相比,5合1、10合1、20合1检测分别减少了80%、90%、95%的采样管使用和实验室检测量,在同等检测能力下,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问:在优化检测流程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答:在人群筛查过程中,为不断提高效率,我们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先后印发了三版核酸检测的组织实施指南,对地方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重点是加强采、送、检、报的衔接,根据核酸检测的任务目标,加强组织管理,调配相应的核酸检测能力、科学布局采样点、匹配样本的转运,缩短从采样到实验室接收样本的时间,根据每个实验室的工作饱和程度及时转送样本,并做好信息化的全流程支撑。

在日常核酸检测中,对于“愿检尽检”人群,我们要求各地不断优化检测服务,改进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合理设置核酸检测机构,使群众能够就近就便进行核酸采样;免收门诊诊查费或挂号费,省去门诊就诊流程;鼓励配备核酸快检设备,减少等待时间;采用信息化手段,推送核酸检测结果等。目前,核酸检测结果的出具时间在逐步缩短,全国普遍达到6小时以内出结果;西安、郑州、天津等地可在1天内完成约12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

问:接下来,继续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疫情防控需求,指导各地进一步加强自身检测能力建设,保证检测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区域间机动检测支援机制。同时,做好疫情传播风险的科学研判,在快速精准的流调溯源和严格的社区防控基础上,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总之,将继续落实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利用好核酸检测资源,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