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阶段“时间表”公布,航天员乘组将首次在轨轮换
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发布时间:2022-04-18 08:30:3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柴雅欣  摄

4月1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空间站建成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分别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突破并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阶段任务目标全面实现,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说。

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3名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协同配合默契、工作紧张有序、生活丰富多彩、任务完成出色,他们经受住了身心考验以及完成任务各方面的能力考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表示,他们目前正在北京航天城按计划开展恢复工作,身心状态都很好。

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依然密集,郝淳公布了今年6次飞行任务的“时间表”: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在轨建造。随后,还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据了解,执行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积极开展相关训练和任务准备。 “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不间断有人驻留。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航天员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黄伟芬说,神舟十四号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他们还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并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也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等工作。

目前,“问天”实验舱“整装待发”,“梦天”实验舱正在进行地面测试等工作。“空间站建造完成后,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都可以开展密封舱内和密封舱外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介绍,问天实验舱配置了与核心舱一样的航天员生活设施,还具备核心舱对于组合体管理控制的备份舱段。这意味着,当核心舱平台的功能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换至问天实验舱行使组合体控制和管理功能,整体上提高空间站的可靠性。

“空间应用系统在空间站舱内安排了14台高水平的科学实验柜,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的太空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钟红恩说,空间站舱外还安排了3个大型载荷挂点,2个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巡天空间望远镜等“旗舰型”研究设施,支持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等多个领域开展上千项科学研究,推动在科学探索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

空间站建造完成后,载人航天工程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

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已被“提上日程”。“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可重复使用。我们还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郝淳说,在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利用空间站舱内的科学实验柜和舱外大型载荷设施,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主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航天新技术等众多领域。

“特别是明年,我们计划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郝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