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发布时间:2022-03-11 08:15:0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  韩亚栋

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时指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坚持“动态清零”,经济持续恢复,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支柱力量。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代表委员表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经济发展规律新的深刻阐释,是对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智慧的新总结,也是对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的完善和发展。

过去一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一串串数字和事实,勾勒出极不平凡的历程。

“成绩的取得着实不易。”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说,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经济增速全球领先、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充分凸显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回首走过的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发生,都是具有深刻原因的。其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归纳起来,我们着重抓了三件大事:第一,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第二,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第三,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把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推向前进,需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一方面,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多重目标背景下,任务更加复杂,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保持步调一致,维持宏观经济的动态均衡。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发展目标建立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长远目标,要稳中求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中国经济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韧性,稳得住、进得好、行得远。芬兰《赫尔辛基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中国坚持稳字当头、努力稳中求进,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基于对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科学判断,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如果用最简短的话来总结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那就是10个字:‘稳’是基本盘,‘进’是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指出,“读懂这个‘稳’字,就要深刻理解中国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看,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展现稳中求进的定力之坚。

从国内看,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

“把握当前经济恢复性增长的特征,就要求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全国政协委员、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杨希雄分析,回首走过的路,“稳中求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以贯之的工作总基调;比较别人的路,一些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经济大起后出现大落,往往一蹶不振,乃至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宏观稳定是稀缺资源;眺望前行的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风险易发高发的时期,更需要积极和稳妥辩证统一,不能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能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也不能把攻坚战打成消耗战。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需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引发广泛关注。

“这些目标是稳妥的,符合各方面预期,也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基调,更加注重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说。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从经济发展能力和条件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具有坚实基础。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们坚定向前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必须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稳”为“进”赢得了空间和时间,“进”又提升了“稳”的效果和水平,二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稳与进,“稳”是前提、是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稳难言进。“稳,是要把经济增速稳下来,不让其继续下滑。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也是实现质的稳步提升的重要前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是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目标稳妥,务实可行,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说,宏观政策调控审时度势,有保有压,有利于增强政策可持续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更为复杂局面预留充足空间。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表示,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表示,要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是稳的保障,没有持续的发展进取,就不会有稳的大局。

通读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围绕“进”的预期目标和部署清晰展开。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报告作出“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推进5G规模化应用”等部署。

“百年变局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高质量发展要有科技含量,还要有绿色含量。明确“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部署,受到代表委员点赞。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作为资源型城市,我们将加快城市绿色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丁纯说。

北京冬奥会期间,线上线下“一墩难求”,“冰雪消费”方兴未艾,展现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港口码头,巨轮往来穿梭,桥吊作业繁忙,彰显着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坚定决心——今天的中国,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代表委员表示,中国经济有“稳”的基础,更有“进”的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