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弛
2月13日,由于天气原因,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推迟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月13日,北京冬奥会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预报员逐小时发布降雪实况信息。贾良 摄
张家口赛区气象服务保障团队在测量雪温数据。(河北省气象局供图)
张家口赛区气象装备保障团队正在维护核心区赛场自动气象站。(河北省气象局供图)
2月13日,受降雪天气影响,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等原计划当日进行的赛事改期举行。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群业主方代表、后勤副主任束文介绍,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场地的落差很大,在当日的降雪天气中,海拔较高的赛段能见度较差,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发挥,还将增加受伤风险,推迟比赛是出于对运动员安全的考虑。
“今天三大赛区普降大雪,早在2月4日我们就得到了气象部门的预测信息,两天前我们已基本确定了每个场馆降雪的时段和量级。”在13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副主席杨树安表示,气象部门的预报工作对赛事的组织运行非常重要,各个场馆收到气象信息后,积极做好应对措施,不断完善预案,在各个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
冬奥会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赛事安排、赛前筹备、外围保障、应急救援、公众观赛等环节都与气象要素密切相关。高效有力的气象服务是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保障。哪些冬奥项目要看“天”比赛?从气象预报、实况更新到极端天气应对,气象部门如何应对“大考”?如何满足多样化需求,保障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气象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核心因素之一,多数冰雪项目需看“天”比赛
气象是冬奥会成功举办的核心因素之一,原因就在于“冰雪”二字。滑冰、滑雪、雪橇、雪车……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季奥运会的特殊之处是其项目与冰雪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气象因素直接影响着相关赛事能否顺利进行,风力、风速、气温、降雪、雪温、雪质、能见度等,都事关运动员的安全与比赛成绩。
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中,冰上项目约占30%,雪上项目约占70%。冰上项目在室内,对冰面温度、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大气压等气象条件要求十分细致。相比于冰上项目,在室外的雪上项目,本身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气象)负责人陈明轩说:“雪上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举办,冬季的气象特征非常复杂,天气变化多端,对冬奥会天气预报服务、保障尤其重要。”
以滑雪项目为例,滑雪赛场往往地处山地,远离城市、直面高寒,是体育项目中对气象条件要求最为苛刻的赛事之一。就气温而言,-12℃到2℃最为适宜,气温过高雪质会变得松软,摩擦力会增加,甚至导致雪场出现融雪;气温过低雪质则会变硬,比赛选手不仅动作失误率升高,还容易出现受伤情况。
除了气温,风力、风向对于高山滑雪、跳台等项目都有较大影响;能见度会影响运动员、裁判员视线。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技术官员马微娜介绍,当风力过大时,很可能会直接导致暂时取消高山滑雪项目。因为高山滑雪项目运动员比赛时最高速度可达150公里每小时。当风阻过大时,身体做技术动作就需要更大力气对抗风阻,这些都会让运动员出现打破滑行平衡的情况,很容易发生意外。
再如跳台滑雪项目,选手需要先跃入空中,再落在雪上滑行,比赛时风力大小、雪面状态如何,都直接影响比赛成绩乃至选手的生命安全。越野滑雪要求风力不得大于10米每秒,而跳台滑雪条件最为严苛,要求风力不得大于4米每秒。
此外,一旦气温降到-20℃以下,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的比赛可以被推迟。雪车、钢架雪车以及雪橇比赛时,下雪、下雨、大风都会直接影响比赛赛道的控制。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因为天气因素调整比赛17项,取消比赛1项;2014年索契冬奥会冬季两项男子集体出发项目因大雾两度推迟;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高山滑雪、单板滑雪、跳台滑雪均因雨、雪、雾等推迟……可以说,天气预报和赛场气象实况,也是冬奥体育项目的“发令枪”。
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不仅关乎赛事的举办、成绩评测、运动员的安全,也对赛事周边的保障有重要的影响。面向赛事空中医疗救援提供支撑,面向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及单项组织、政府部门及公众提供保障,面向雪务、交通、电力等专业领域提供服务……覆盖面广、侧重点多、标准极高,做好冬奥气象保障任务艰巨。
近20年来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季风主导气候条件下举办,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从零起步,逐一破解保障难题
过去23届冬奥会举办地均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带,且多为海洋性气候。而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唯一一次在大陆性季风主导气候条件下举办的冬奥会。
事实上,冬季复杂地形下的边界层小微尺度气象学问题堪称国际气象界的难题。而北京冬奥会延庆、张家口两大赛区地形复杂,天气变化快、影响大,局地小气候特征突出,做好赛事精细化预报预警难度极大。
此前,这些区域气象监测积累数据很少,我国在冬季雪上项目气象条件高分辨率预报服务技术等方面研究也非常有限。气象保障工作少有经验可借鉴,几乎算得上从零起步。
为了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2016年7月,中国气象局就成立了冬奥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举全部门之力投入工作。2017年6月,中国气象局冬奥气象中心组建成立。2020年10月,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协调小组成立,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军地协调机制。在各方努力下,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气象服务保障难题一一破解,充分体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观测资料有限,就建设足够精密的观测网络。以冬奥赛场为核心,气象部门在北京城区、延庆和张家口及周边建设各种现代立体探测设施441套,实现了“超精细复杂山地+超大城市一体、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6年来,冬奥气象中心连续监测收集山区赛道气象数据,编制相关气象报告、气象风险分析报告。
预报存在困难,就钻研愈加精准的预报体系。气象部门聚焦“分钟级、百米级”精准预报要求,建成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逐10分钟快速更新的“睿图”数值预报模式体系,研发从短时临近(0至1小时)到延伸期(30天)的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
服务需求严苛,就打造千锤百炼的服务团队与高效精细的服务系统。冬奥气象服务核心团队自2017年冬季起,连续6年在赛区开展实地训练。赛场冬训、出国培训、英语培训、赛事观摩……团队在培训中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此外,还打造了冬奥气象综合可视化系统、多维度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现场气象服务系统、中国天气网冬奥气象服务网站、雪务专项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等,并在前期多项赛事保障中应用调试。
攻坚克难的背后,是我国自主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技术的突破创新,是加快建设气象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追求
2022年1月1日,经过近800天的试运行,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河北省张家口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业务运行。作为监测京津冀天气过程影响的“前哨”,该雷达最大探测半径460千米,能够有效识别降水粒子相态和大小,每6分钟更新一次数据、呈现一张回波图,能够生成风暴、降水、风场等6类基本气象应用产品,进一步增强了对京津冀地区上游降水天气发生、发展、演变的精细化监测及预报预警能力,提升灾害性降水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
一张张山地立体加密监测网,一套套高精度、无缝隙、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一项项赛事专项服务产品……围绕复杂山区边界层特征研究、冬季降雪综合观测和数值模拟、山地气象短临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空中救援气象保障等,国家级及地方气象科研单位连续多年开展科研攻关,为气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一个又一个气象服务保障难题破解的背后,是我国自主可控的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技术的突破创新,是加快建设气象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努力。
以“三维、秒级、多要素”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为例。所谓“三维”,指三维气象探测。这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探测“家族”,包括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测风激光雷达的三维风探测,云雷达的云探测,以及风廓线雷达的垂直方向风速风向探测,微波辐射计的垂直方向温湿度探测等。
走进北京冬奥会赛场,在赛道出发点、起跳点、结束点等重要位置,随处可见用于实时采集、定时传输数据的自动气象站。这些设备实时回传的动态气象监测信息经过超级计算机的统一梳理,与常规气象数据进行融合,可以模拟出未来一段时间某一地区的天气变化,为气象预报提供精准依据。
“秒级”,是指空间上的精细化之外,监测在时间上也向更精准的单位迈进:通过地面自动气象站的建设,气象探测可以做到1秒一组气象数据。
“多要素”,是指探测的气象数据包括与冬奥气象保障服务密切相关的多种气象要素,比如平均风速、温度、湿度、降水、能见度等等。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云顶场馆群气象服务组组长李宗涛表示,冬奥会期间主要的高影响气象风险包括大风、低温、高温融雪、强降雪、沙尘和低能见度。针对这些风险,预报技术人员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了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方法,建立了“冷湖”效应、夜间升温等山地预报模型,构建了赛道高影响天气风险预报模型和预报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
在北京冬奥会,我国气象科技创新首次具备“百米级、分钟级”精准预报能力,高精度的气象预报服务,离不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能够为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提供优质数据支撑,“睿图”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提供0-10天短中期客观天气预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奥会上人工智能预报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应用于冬奥气象服务保障中。
“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需要做到‘定时、定点、定量’的气象预报,而在地形复杂山区的这种小尺度精准气象预报本身就是国际气象界的一道难题,既有的现代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传统技术方法有时存在较大误差,因此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预报数据和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再解读’,从而实现客观气象预报的‘再订正’,提升冬奥气象预报的精准度。”陈明轩介绍。
“先有人努力,才有天帮忙”,高标准、高质量的气象服务保障离不开中国气象人的高度负责、精益求精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位于海陀山,海拔高、温差大,可以说是“十里不同天”。由于高山滑雪赛道对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不但地理条件要好,而且对海拔、气温、风速、落差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早在冬奥会筹备之初,赛场怎么建,气象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参考。
延庆区气象服务组组长闫巍介绍:“及早获得气象监测资料,对后面赛道的设计,缆车的设计,包括积累预报经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既然是为高山滑雪比赛服务,大部分的气象资料就要来源于高山之上,气象观测站的选址、建站是气象保障团队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当时没有路,没有网,没有电,没有水,为了寻找符合标准的站点,在选址这个环节,我们几乎是把整个海陀山爬了个遍。”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张曼说。
就这样从零开始,中国气象局组建的冬奥气象探测团队的工作人员,通过在延庆海陀山、张家口康保架设2部天气雷达和分布在三个赛区的立体探测设备,连续6年监测收集气象数据,编制相关气象报告,为赛道设计、场馆和缆车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赛场一旦建成,也就意味着气象保障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从为赛场建设服务转向为比赛服务。
2月12日开始,延庆赛区迎来了自开赛以来的首场降雪,延庆气象服务保障团队提前8天向延庆场馆群、延庆赛区运行保障指挥部汇报此次降雪过程,为各部门调度和应对部署打好提前量。降雪期间,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阪泉综合服务中心、延庆冬奥村等不同点位开展滚动预报服务,提前向赛区提供降水量、风向、风速、气温、体感温度、能见度等天气信息,逐小时发布降雪实况信息,适时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和暴雪黄色预警信号,以精细的服务为赛事顺利举办提供保障。
北京冬奥会对于气象保障的要求是“一场一策”和“一项一策”,要在时间上精确到“分钟级”,在空间上精准到“百米级”。这份自信不仅来自于自主可控的探测技术保障,更来自于无数气象人无私的奉献。就像他们常说的那样:“先有人努力,才有天帮忙。”
为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来自全国的老中青三代气象人组成气象服务保障前方工作组,高度负责、精益求精,克服艰苦条件,不断突破气象难题,取得了一系列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未来,这些成果和经验,也将在大城市的安全运行、城市防洪排涝、防灾减灾、交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