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零距离丨“冰丝带”迎来首个奥运纪录

发布时间:2022-02-06 07:22:29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在2月5日下午举行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中,荷兰名将伊雷妮·斯豪滕发挥出色,以3分56秒93的成绩夺得冠军,打破了尘封20年的奥运会纪录。意大利选手洛洛布里吉达、加拿大选手韦德曼分获亚军、季军。中国选手韩梅、阿合娜尔·阿达克分别获得第15名和第17名。

从远处望去,身披冬日阳光的国家速滑馆流光溢彩、格外亮眼。这座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比赛场馆以“冰”和“速度”为设计理念,外立面由大小不一的3360块曲面和平板玻璃组成,其间盘绕着22根晶莹剔透的“丝带”,既象征着“2022年”的概念,又象征着运动员高速滑行时在冰面上留下的痕迹,“冰丝带”的别名正是由此而来。

走进馆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让国家速滑馆斩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的一项设计——被称作“天幕”的世界最大跨度双曲面马鞍形单层索网结构屋面。“为实现更紧凑的容积,需要一个弯曲的屋顶,这个形状又刚好是钢索结构受力最有效的形状,所以我们选择了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国家速滑馆设计总负责人郑方表示,这一结构非常轻,可以大幅节省材料,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在制冰方面,国家速滑馆采用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面积为目前亚洲最大。记者了解到,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场馆,制冰过程中碳排放趋近于零,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摄氏度以内,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冰面硬度不均等情况。此外,整个场馆制冰余热回收率达到80%,可循环利用于场馆采暖、运动员淋浴、融冰、除湿等,相当于每年节省约180万度电。

不但要成为“绿色”的冰,还要成为最快的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制冰过程中,制冰团队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刚开始冰密度要大一些,使底冰与冰板冻得更结实。随着冰面越来越厚,最上层的冰密度需要逐渐变小,减少摩擦系数,让运动员受到的阻力更小,从而滑出更快的速度,助力创下新的纪录。当天,“冰丝带”在“首秀”中,就迎来了首个奥运纪录。赛后,韩梅感叹道,“这里确实成为了最快的冰,我觉得这个称号实至名归。”

作为北京主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除先进的设计理念外,智能化的运动管理系统、观众观赛管理和场馆管理系统也让“冰丝带”如虎添翼。郑方举例说,通过智慧管理,馆内可以实现气温分层,将冰面温度控制在-8摄氏度,确保冰面稳定;冰上1.5米处的温度约为10摄氏度,保证运动员的体温体感;观众席处的温度则可达到16摄氏度左右,为观众营造舒适环境,“除了温度,我们还可以精确控制空气的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等。”

超大跨度的索网计算分析和找形、曲面幕墙几何优化和工艺设计、先进的制冰工艺、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提供实时数据的数字冰场技术、为观众和场馆客户群提供便利的室内外一体化导航服务……“在同一个场馆中集成这么多先进技术,使国家速滑馆成为当今最具科技含量的场馆。”郑方说。

同样值得称道的还有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经历了测试赛的检验,这支队伍完善了35个业务领域的工作细节,在疫情防控、指挥汇报、外围保障联动、集群通信系统运行、团队人员管理、景观布置、物流管理、医疗服务、清废、餐饮保障等重点环节积累了大量经验。

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介绍,运行团队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合理分区、责任到岗”的原则,建立健全场馆层面的防疫责任和监督机制,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客户群的空间及流线,分设“闭环内”“闭环外”两个圈层,确保实现分区不重叠、流线不交叉、边界须严管、人员不跨区。

从第一批钢索运到现场,到织就“天幕”,再到完成制冰,场馆运行团队场馆运行中心经理刘源洁见证了“冰丝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如今,她还将见证这座场馆在冬奥会上创造的新辉煌。在刘源洁心中,领奖台上站着的不仅有奋勇争先的运动员,还有“冰丝带”的建设者们:“我们的奖牌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中国经验’,我们用中国方案编织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