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补短板、厉兵秣马
为国赢得新的荣光
专访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倪会忠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1月30日,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幕式旗手公布,速度滑冰运动员高亭宇、钢架雪车运动员赵丹将担任旗手。这支由平均年龄25.2岁的176位运动员组成的冰雪军团,厉兵秣马,蓄势待发。
从申冬奥成功一路走到今天,中国冰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完成“参赛精彩”任务的底气源自何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是怎样实现的?
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多次采访了亲历中国冰雪不平凡发展历程的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倪会忠。
2021年12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倪会忠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蔡艺芃 摄
1月30日上午,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倪会忠接受记者采访。聂新鑫 摄
短短几年间,我们迎来了冰雪运动伟大的飞跃,这就是中国的伟大,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信念和奇迹
记者:中国体育代表团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全部7个大项、15个分项的“全项目参赛”任务,共获104个小项(含4个“赛中赛”小项)194个席位的参赛资格。这些年来,中国冰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倪会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赴俄罗斯索契出席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这是我们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到海外参加大型体育活动。在那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讲述了在三亿人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的宏伟理念,深深地打动了国际奥委会乃至整个国际冰雪界。2015年,中国正式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带来了极大挑战。
我国冰雪运动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开展项目有缺失,管理、训练理念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在竞技层面与冰雪强国差距较大,且开展地区少,普及程度不高,社会关注度不够,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较少,冰雪产业发展滞后,冰雪文化有待挖掘。长期落后、全面落后、整体功能性落后这“三个落后”,使冰雪运动成为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最大短板。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冰雪运动竞技水平、群众性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文化等方面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创造的发展冰雪运动的历史性机遇,不负我们这一代冰雪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对冰雪运动的感情,就像是养育一个孩子,看着他呱呱坠地,看着他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我国的冰雪运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个“早产儿”——一些项目起步时,要裁判没裁判,要场地没场地,要器材没器材,要运动员没运动员,甚至连比赛的规则都没多少人懂,但是国家有需要,那就必须克服一切困难顶上去。在北京冬奥会这个强劲推进器的带动下,我们做好了顶层设计,明确“飘、升、奏”的备战目标,确定“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精心组建各级各类国家集训队,实现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建队”;利用原有旧厂房、人防工程,最大限度依托原有山形地貌建设一批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实现“全项目训练”;坚持科技引领,大力推进“三从一大”+科学化训练+安全训练;积极推动反兴奋剂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冰雪运动像冰雪一样纯洁。
几年备战,几载艰辛,我们国家迎来了冰雪运动伟大的飞跃。与平昌冬奥会我运动员参加5个大项、12个分项、53个小项相比,此次增加了冰球、雪橇2个大项,北欧两项等3个分项,速度滑冰女子5000米等47个小项,共有35个小项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参赛,参赛小项、运动员数均大幅提升。在北京冬奥会所有代表团中,只有中国、俄罗斯、美国、捷克实现了15个分项全项目参赛。这个出生在暖房里的小婴儿,很快就成长为一个身材健硕的青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中国冰雪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全过程。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的伟大,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信念和奇迹。
付出百般努力,经受千般辛苦,耐住万般寂寞,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啃下来
记者:备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比较大的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倪会忠:在为备战指明方向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四个字:恶补短板。我们理解这个“恶”字,就是要付出百般努力,经受千般辛苦,耐住万般寂寞,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啃下来。
我们面对的短板是全方位的,首先就是冰雪场地设施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了取得突破,近两年,我们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先后在北京首钢、北京二七厂、河北承德、河北涞源、吉林北山、陕西安康、天津蓟州区等地建立了满足训练备战要求的高标准训练科研基地,建设了涞源跳台滑雪风洞实验室、涞源大跳台夏训场地、太舞雪上技巧夏训场地、长城岭室内U型场地等世界首创的训练科研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训、科、医、教、服”一体化训练标准的冰雪项目训练基地,训练场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
人才短板是更为现实的难题。申冬奥成功之前,我们有1/3的项目根本就没有开展,有1/3的项目仅仅触及门槛,所以这届参赛运动员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当届选才、当届培养、当届训练、当届参赛。从2018年开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包括赛艇、皮划艇、田径、体操等项目以及杂技、舞蹈等行业共计2万余人参与选拔,最终入选各级各类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上千人,实现北京冬奥会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在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76名运动员中,约有1/5的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从事冰雪项目专业训练的,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是跨界跨项选材运动员,彻底改变了冰雪项目仅仅依靠个别省份输送的情况。
此外,由于缺少积累和沉淀,许多项目还面临教练员、裁判员短缺的问题。我们遵循“开放办奥”“共享办奥”理念,引入大量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挪威、俄罗斯等传统冰雪强国的高水平教练员,其中包括冬季两项冬奥会“8金王”挪威人比约达伦、短道速滑冬奥会金牌教练韩国人金善台、雪车冬奥会金牌教练加拿大人皮埃尔等国际知名教练,并要求在每一支队伍中都配备中方助教,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外教先进的技战术理念和训练方法,加深对赛事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强化对本土裁判员的培训,邀请国际组织专家来华授课,积极推进本土裁判员参与各种国际比赛,作为观察员参与其中。相信北京冬奥会过后,不仅会有一批中国冰雪运动员在赛场上崭露头角,还会有一批中国本土的优秀教练员、裁判员涌现出来,这会是一个相当大的收获。
引入外教的同时,我们也很清楚,中国的事情还是得靠中国的方法来解决。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强调体能长一寸、比赛无不胜,组织滚动淘汰制的中国冰雪体能测试大比武,没有这些看似严苛的体能训练要求,中国冰雪运动员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前段时间,我们冰壶队的总教练、来自瑞典的国际知名教练佩亚•林德霍姆跟我说:“刚开始你们提出体能训练这些东西,我确实还有些不理解甚至抵触,但这两年下来,队员在执行教练要求上的能力明显越来越强了。我要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的理念在你们队员的身上得到了体现。”过去我们的冰壶运动员较少训练上肢力量,所以到了比赛后半段擦冰一没有节奏,二没有力度,关键壶擦不出来。而现在,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冰壶队的综合擦冰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很多过去望尘莫及的项目,现在已经可以昂首挺胸地站上奥运会赛场。
补短板绝非一蹴而就,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北京冬奥会后,我们可能会对冰雪运动的短板有新的认识,随着目标的提高,还会有新的短板暴露出来。我们必须把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持续做下去,直到我们的冰雪运动能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与我们的大国地位相匹配,让中国的冰雪运动员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知道这是从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度走出来的运动员,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补短板的目标。
1月30日上午,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秘书长倪会忠接受记者采访。段相宇 摄
平昌冬奥会时强调信心和勇气,是因为能拼的只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到了今天,我们有了新的财富,那就是志气和底气
记者:平昌冬奥会时,您曾说过“信心和勇气比黄金还重要”,时至今日,这份心态有没有发生变化?
倪会忠:当时讲信心和勇气,是因为中国冰雪在绝对实力上并不突出,能拼的只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必须靠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劲头突破自我。到了今天,信心和勇气依然重要,但我们有了新的宝贵财富,那就是志气和底气。这种志气和底气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源于国家的实力,来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我们积极推进“开门办体育”,提出了“大冬奥”“大保障”的概念,各地方政府、体育部门,相关企业、社会力量纷纷投身到备战北京冬奥会的洪流之中,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冰雪提供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全面完成北京冬奥会参赛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在大力推进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期间,不少省区市体育局主动推荐夏季优秀运动员供我们挑选,浙江省体育局就将曾获得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季军的杜佳妮主动推荐到国家雪车队,进一步弥补了雪车队推车手的短板,经过层层选拔,杜佳妮也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
与此同时,为了做好中国冰雪医疗保障工作,北京周期我们聘请具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卫生保障丰富经验的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同志担任中国冰雪医务总监,聘请国内颅脑外伤、运动医学、内科、检验科、中医科等相关学科共计100余位知名专家担任中国冰雪医疗保障特聘专家,40余位高水平医务工作者担任中国冰雪特聘医务专家,与25家中国冰雪定点医疗保障医院建立稳定的沟通联系。
疫情暴发以来,王辰院士等国内顶级专家多次亲临一线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为中国冰雪疫情防控工作出具权威指导意见;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有限公司为协助运动员接种加强针新冠疫苗,抽调专门人员多批次运送疫苗并协助接种,保证了运动员出国前全面完成加强针接种。
在硬件设施方面,国产雪车、国产打蜡车、跳台风洞的研发和建设,无一不是国家体育总局、地方和相关企业团结协作的结果。正是有了我国强大的科研力量和工业体系作支撑,我们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和使用上这些“冰雪重器”;正是有了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援与协助,中国冰雪才能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北京冬奥会各项训练备战保障工作才能更加有力,我们才有了圆满完成参赛任务的志气和底气。
记者:在冬奥训练备战中,我们采用了哪些科技手段?
倪会忠:在北京周期的备战过程中,我们对科技助力训练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说速度滑冰的团体追逐项目,过去我们的理解还停留在强调运动员的滑行能力、持续比赛能力,却不清楚该如何通过保持最佳队形来提高比赛水平。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在二七训练基地打造了专业的体育风洞,通过风洞进行队列训练,由领滑运动员担任破风手,为后面两名运动员减小风阻储备体能,选择更为减阻的列队阵型以实现增速。同时,通过高风速让运动员挑战极限,突破自我,确保运动员在冰上滑行过程中3人配合更加默契,列队滑行更为紧凑,换人时机更加娴熟。
在河北涞源的国家跳台滑雪科研训练基地,还设有跳台滑雪专用风洞,该风洞的洞体内径长64米,宽20米,高17米,包含水平、倾斜度分别为11度、32度的两个斜坡,可进行跳台滑雪运动员助滑、起跳、飞跃等阶段的模拟训练,不仅延长了有效训练的时间,还可以不受天气状况、季节的影响,实现四季训练、高效训练。
此外,我们通过六自由度平台、不稳定平台、涡扇助推系统等多种模拟训练手段,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时长、增强动作记忆、挑战训练极限、减少运动损伤,并通过传感器、动作捕捉系统等,实时获取运动员各项生理生化参数、训练数据,帮助教练员及时掌握运动员身体机能、调控训练强度、分析技术参数、研究制胜规律。
在饮食方面,北京周期我国首次开展了冰上、雪上15个分项项目特点、运动消耗和营养需求特征系统调研和实测分析,建立了中国冰雪项目重点运动员营养信息数据库,并首次在国家队驻训基地建立了“智慧餐厅”和“智慧营养加油站”,通过数据系统辅以终端采集工具和软件,完成营养调研、营养指导及输出营养策略等任务,驻队营养师可实时查询运动员膳食营养数据报告,并根据项目特点、身体状态及训练负荷完成配餐计划和训练加餐。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成为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冰雪运动留下的最重要、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记者:我国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宏伟目标,对建设体育强国有着怎样的意义?
倪会忠: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冰雪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的“半壁江山”,是大众冬季健身休闲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成为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冰雪运动留下的最重要、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冰雪资源南北分布不均,雪资源多位于高纬度地区,配套的冰雪产业设施服务等也并不完善,面对“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宏伟目标,我们不可能像北欧、北美以及阿尔卑斯山脉沿线国家一样,凭借优越的冰雪自然禀赋和深厚的冰雪运动传统来发展冰雪运动,也不可能走日本、韩国等亚洲近邻冰雪发展之路,必须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冰雪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扩大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人人想参与、能参与、乐于参与冰雪运动的环境;我们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推动机制,建立配套保障机制,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我们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积极引导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我们推动冰雪运动“四季拓展”,大力推广仿真冰仿真雪等新技术,推广建设气膜馆、可移动冰场等简易场馆,推广普及旱地冰壶、滑轮等新项目,让冰雪运动从一季走向四季,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
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3.46亿人,我们提前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今天,“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展”已经足足占据了二七训练基地速滑馆的一整层楼。
不仅如此,在融入国际冰雪运动发展大格局,推进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更好发挥体育独特社会作用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冰雪运动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运动,要做大做强中国冰雪事业,就要和国际冰雪组织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北京周期以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们和七大冰雪运动国际组织和相关友好国家冰雪协会都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我本人也经常通过和他们一起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工作会谈等方式强化交流。2021年9月,国际雪联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这是国际雪联全球首个驻外机构,也是7个冰雪项目国际组织首个在华设立的驻外机构。这次各冰雪运动国际组织坚定地支持北京冬奥会如期举办,我觉得这和我们近几年敞开大门、广交朋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记者:走过漫长的备战阶段,对于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您有着怎样的期许?
倪会忠:从201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现场见证申冬奥成功一路走到今天,回顾这近2400个日日夜夜,令人百感交集。近段时间,我国冰雪健儿在世界赛场上的表现已经体现出了北京周期训练的价值,这些年大家吃过的苦、流过的汗、花过的心思,自己心里都是有数的,苍天不负苦心人。中国冰雪人用恶补短板、不负韶华、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扎扎实实走过了申冬奥成功以来的每一天。
北京冬奥会是第二个百年征程上的首个国际体育盛会。中国人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总希望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朋友。我们要做好代表团成立后的各项工作,既要在奥运赛场积极展现竞技水平,也要尽显文明之师的风范,用好北京冬奥会的这一平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体育健儿的精神风貌和中国青年意气风发、包容友善的良好形象。我们也期待中国体育代表团能够在北京冬奥会上为国家赢得新的荣光,让这届冬奥会成为精彩、非凡、卓越的一届奥运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