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 | 弘扬非遗文化 传承历史底蕴

发布时间:2022-02-17 16:02:09   来源:云南省纪委监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记忆,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载体,传承和弘扬非遗,能够帮助我们推开文化的“窗”,打开历史的“门”。

民间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高龄彝家老妪精神矍铄、热情健谈,她说自己编竹筐的手艺是从小学会的。(卢伟  摄)

祥云县傈僳族纺织的火草布冬暖夏凉,透气性和保暖性都极佳,其制作技艺在2020年被评为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丽芳  摄)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一位母亲为即将归家的儿女精心准备着新衣服。(赵昌能  摄)

荥阳村位于腾冲市固东镇,拥有荥阳油纸伞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荥阳油纸伞制作工艺精湛,伞形美观,具有抗水耐温、挡风力强、小巧精致等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民间工艺特色,从制作到绘画都展现着民间艺人的心血。(李新位  摄)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近期,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木忠到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通过讲座、现场书画、雕刻、填泥等方式,为参观师生展示非遗文化魅力。(贺安乐  摄)

三弦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宏州芒市以“党建示范点+非遗文化”为主题,开展整理和保护工作。(杨新黎  摄)

布扎是云南剑川白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几年来,该县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大布扎、刺绣产业发展力度,带领群众走出致富新路子。(李月荫  摄)

曲靖市立足百万亩油菜种植、旅游资源,发扬光大依鲁古法木榨非遗传统技艺,用“老味道”诠释滇东北饮食文化,做强做优菜籽油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方俊  摄)

施甸县布朗族服饰习俗2009年被云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施甸县将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培育手工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让当地群众就地实现就业增收。(吴明凤  摄)

哈尼族地鼓舞是哈尼族民间舞蹈中最豪放的一种,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物。它反映出了哈尼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勤劳勇敢、朴实、奔放、好客的热情,集中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洪宣  摄)

(昆明市  曲靖市  保山市  红河州  大理州  德宏州供稿  云南省纪委监委整理 || 责任编辑  李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