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晚,《山河岁月》第22集播出,讲述了八十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如何让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让红色中国被全世界熟知。也正是在这本书的影响和感召下,一批国际友人和爱国青年奔赴延安。
《红星照耀中国》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1938年初,在胡愈之组织筹划和部分中共党员推动下,十多名文化界人士开始该书翻译。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文版书名有意隐晦含蓄地译作《西行漫记》,并于当年2月首次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新版的《西行漫记》将一幅“抗战之声”的图片用作封面。从此,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一位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腰挎手枪,手持军号的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和象征。
封面上的这位小号手是谁?这个答案一直到1972年斯诺病逝才揭晓。
为了表达对这位美国朋友的深切悼念之情,《人民画报》当年第五期用了4个整版登载毛泽东的唁电,同时刊发了包括“抗战之声”在内的斯诺在1936年拍摄的部分照片。
“我在京西宾馆买了5月份《人民画报》,那个吹‘抗战之声’的是我,这可以肯定,不会张冠李戴的。当时我不是号兵,我是红一军团教导营的总支书记。”这是当时在北京出席海军常委扩大会议的谢立全写给妻子苏凝的话。这封信的末尾还提到,“这事是偶然来的。这张相片登载是历史的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总之,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要跌跤子的。”
在儿子谢小林记忆里,谢立全为人一直很低调。他回忆,读小学时,同学说他父亲领章上只有一颗星,是个小兵。对此,谢立全只是笑笑说“我本来就是个小兵嘛”。
这位“小兵”,其实有着值得书写的戎马一生。1917年出生的谢立全,12岁参加红军,在中央苏区当过司号员,任过排长、连指导员、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一军团教导营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军事学院院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处事低调的他,这个吹“抗战之声”的形象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呢?
1936 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野战军”西征宁夏、甘肃。彼时,斯诺到达了宁夏西征军总部驻地——豫旺堡,采访红军指战员。为了真实记录中国革命的情景,斯诺想拍摄大量的新闻照片,于是常常背着相机到处寻觅。一天清晨,谢立全和战友们一起畅谈战斗的情景被斯诺撞见,于是便萌生了拍摄的念头。
此前,谢立全因在抵抗国民党兵突袭时立了功,上级奖励给他一套合身的新军装。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很多红军指战员破旧的着装都不能及时得到更换,这奖励对谢立全而言十分珍贵。当时,看着采访以来罕见的衣冠齐整的年轻红军干部背手枪形象,斯诺赶忙让翻译把谢立全招呼过来,拉到豫旺堡的城墙上去照相,于是便有了在军旗下的“抗战之声”,将红军号手的英姿定格在了那一永恒的瞬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 王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