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 | “万年永宝”启幕

发布时间:2021-05-19 08:05:4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5月18日是第四十五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号召全球博物馆共同探索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模式,关注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当天上午,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步入会场,金龙合玺彩画门额、覆盖绿色琉璃瓦的“景德街”牌楼矗立中庭,记录着历届博物馆日主题的大型气球漂浮空中,传统与科技、保护与创新、学术与科普……一幅关于博物馆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的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开幕式上,2020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获奖名单备受瞩目。河南博物院的入选让该院陈列部的工作人员陶亮倍感振奋,“去年9月,河南博物院主展馆重新开馆,推出‘泱泱华夏·择中建都’等展览,运用5G、VR、AR等新技术将文化遗产内容可视化、历史信息情景化,充分展现出中原文化的魅力。”陶亮认为,从修复、再现到陈列,文物在与科技碰撞中,获得了更鲜活的生命力。

图为复原的秦始皇兵马俑。(黄秋霞  摄)

会场旁侧,是本次活动的重磅展览“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据了解,展览在全国选取了10个省(市)23家文博机构的50余件套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共设置“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单元,系统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

走进展区,一件件精美文物以及背后的修复技术让人惊叹:复原的秦始皇兵马俑、石甲胄,成都出土漆床、李锤墓出土冠饰、老官山汉墓提花织机、马家塬战国墓地马车……其中既不乏国之重宝,也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通过科学研究制作的精美复原件等。

图为展出的彩绘青铜水禽。(黄秋霞  摄)

展区中,一件精准复原的彩绘青铜水禽造型完整、工艺精美,引来不少观众驻足欣赏。据工作人员介绍,复原人员利用了拍摄X射线照片、工业CT照片以及显微观察等方法,对彩绘青铜水禽进行铸造工艺研究,发现其为失蜡法整体铸造而成。借助扫描电镜能谱、等离子质谱仪分析等技术,明确了合金成分,继而推测出其金属来源很可能是秦岭山区。“后期保护仍需加强对展厅、库房环境的监测,避免风化等损坏,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

图为展出的成都出土漆床。(黄秋霞  摄)

“这架漆床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的古代漆床,修复的难度较大。”在成都出土的漆床前,工作人员介绍,该漆床出土时共45个构件,部分构件被盗扰,饱水糟朽、结构脆弱,经过清洗消毒、加固脱水、干燥定形等技术处理后才完成修复。

在展柜旁,观众戴上VR智能眼镜,便能看到整个修复过程,“清晰了解到整个修复过程,感觉文物变活了。”一位参与体验的观众说。

“博物馆越来越成为我们对美好生活愿景的一部分。”参加完此次活动后,从事文化工作、专程从云南赶来的博物馆爱好者陈剑有感而发。

“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截至去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在全球博物馆受疫情影响的背景下,2020年度我国博物馆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黄秋霞  侯颗  张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