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转乾坤闹新春——博物馆里的生肖牛

发布时间:2021-02-11 07:47:1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马洪萌

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展览分为与牛为伴、牛为艺源、春牛颂福三个单元,在海量藏品中遴选出160余件(套)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文化和与牛有关的节俗信仰。

牛是“六畜之首”,与中华民族相伴相守数千年,凝结了憨厚、忠诚、坚韧、勇悍、悲悯的精神形象。农历牛年到来之际,多地推出与牛有关的展览。比如中国文物报社与全国43家文博机构共同策划“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上海博物馆推出“卓荦迎新—中韩牛年生肖文物交流展”等相关展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博物馆,去聆听牛的故事,体悟牛的精神。

牛事如意

牛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与牛有关的典故和文化阐释。在国博展出的众多展品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文化和与牛有关的节俗信仰。

《豳风时序歌图卷》(局部) 刘权之(清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豳(bīn)地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相传周代在此立国。诗经中有豳风七篇,多是描写农家生活,农民辛勤力作的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之一。《豳风时序歌》为嘉庆读《诗经•豳风》有感而作的诗文,画家依此描绘了田间劳作的场景,包括牛耕、收割、牛车运粮、摘桑等,把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画面中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景象就是农耕社会人们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

《牧笛图册》 夏圭(宋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古代,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牛是生产劳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孩童的忠实伴侣。在文人墨客眼中,牧童是一个极好的题材,常被写入诗文,画入画中。在农耕社会生产生活基础上孕育出的田园诗意与牧野意趣,催生了与牛有关的丰富艺术创作,在雅俗之间实现了微妙平衡。

“牛转乾坤”

告别庚子鼠,牛岁春入户。据厦门市博物馆馆长林元平介绍,每到岁末年初,中国文物报社都会与国内多家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厦门博物馆今年再一次参加联展,甄选出数百件牛主题文物图片,分为“牛族本纪”“五牛迎春”“牛年话牛”三个部分,分别对应自然世界中的牛、历史文化中的牛和民间习俗中的牛。

青白玉浮雕老子出关山子 清乾隆 厦门市博物馆藏

牛性情温顺,除了耕地,还是古人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相传老子因见周朝衰落,就骑牛出关离去,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道德经》。厦门市博物馆藏的这件青白玉浮雕以老子出关的典故为题材,正面高浮雕老子骑牛,书童傍牛而行,松下一吏作拱手恭迎状,远处城门隐隐,背面浮雕苍松劲挺,泉瀑飞泻,雄雌二鹿嬉戏其间,整座山子构图奇巧,情趣盎然。

十二时辰佣 唐代 薛瑜墓出土 厦门市博物馆藏

十二时辰俑又称“十二元辰”,对应十二生肖,所以有生肖的形象特征,象征岁月轮回、吉祥如意。这组唐代十二时辰俑出土于厦门湖里区下忠村薛公墓,不仅是中原文化传入闽南的重要物证,更是探究唐代厦门名门望族“南陈北薛”中“北薛”的珍稀资料。

卓荦迎新

荦,读作luò,本义是黄白相间杂色的牛。“卓荦”语出班固的《两都赋》“卓荦诸夏,兼其所有”,意为卓越、突出。

今年,上海博物馆聚焦东亚汉文化圈下的生肖习俗,甄选出4件与牛相关的文物展品在博物馆一楼大厅展出,庄重大气的青铜牛形觥,充满乡野之趣的五彩耕织图瓷碗,从不同层面体现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两大重要牛事主题:祭祀与农耕。

青铜凤纹牺觥,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牛在商周时期是最隆重的祭祀牺牲,觥是盛酒的礼器。上海博物馆这件青铜牺觥,造型是一头昂首向前的牛,身上刻有凤纹,牛的颈部作短流口,腹部浑圆,尾部垂有尖短尾,四个壮实的蹄足后部有突起并列的小趾。这些生动的细节反映了古代工匠细致的观察力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

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清康熙,上海博物馆藏

牛在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中不仅是生产资料,还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如立春节气的重要习俗“打春牛”就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这件瓷碗以五彩装饰,碗心绘牧童骑牛,外壁复刻康熙《御制耕织全图》,绘制了农夫驱赶水牛耖田的场景。“耖(chào)”是土地经过耕、耙之后的下一道工序,作用是进一步破碎土块,使水田平整、土肥相融。

此外,上海博物馆还准备了另外五件不同类别的牛年文物分藏于绘画馆、玉器馆、印章馆等不同展厅,需要观众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

关于牛,你有哪些美好记忆,不妨到博物馆里去探宝,一起迎接辛丑牛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