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丨走进国门第一道防线

发布时间:2021-01-27 07:16:44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今天是国际海关日,今年世界海关组织将节日的主题确定为“海关促进可持续供应链的恢复、更新和韧性”,颇具时代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各国进出口贸易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而在我国最忙碌的口岸上海,2020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48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37万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进口2.11万亿元,增长3.8%。

作为守护国家安全的“把关人”,上海海关如何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不妨跟随记者一起找找答案。

“OK!”在船员示意完成货轮在洋山港的靠岸作业后,身着中风险防护服的两位海关工作人员立刻登上了一艘装载着集装箱的货轮,新一轮的登临检疫工作又开始了。

登临过程中,海关工作人员还将对需要入境船员进行健康申明卡核验、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只有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检查且未发现问题后,才允许放行。

上海海关所属浦东海关对“雪龙”号和”雪龙2”号开展入境检疫工作。(图片来源:上海海关)

不仅在洋山港,如今,如此严密细致的登临检疫已成为上海海关工作人员的日常。

上海口岸进出口业务量大、业务门类齐全,拥有全国最大的空港口岸、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和亚洲第一的邮轮港……然而,这些引以为傲的成绩,在新冠疫情的阴霾下成了压力和挑战。近万名海关干部职工,筑起了牢固的国门检疫防线,防止疫情通过口岸蔓延扩散。

“海关处于整个联防联控环节的最前沿。”上海海关卫生检疫处副处长郝为民介绍,针对秋冬季港口防疫特点,上海海关在海关总署制定的一系列远端防控措施基础上,提出“第一作业链”概念,对所有与进境货品和船员有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全部采取了闭环管理。

在全国最大的进口冻品口岸洋山港,每年从这里进口冻品多达250万吨,占我国进口冷链食品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作为进口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首个把关部门,上海海关又是如何精准发现高风险货物并将其拦截呢?通过一套严密的监控流程。

首先,每一批进入中国口岸的货物都已经通过了海关总署多维度的交叉风险研判。海关总署加强源头管控,对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的货品在源头予以拦截,暂停涉事企业输华资质或进口受理申报,如发生员工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曾被检出新冠病毒阳性等涉事企业的产品。

对于能够卸货上岸的货物,还将面临开箱抽检。上海海关食品处副处长顾劲翊告诉记者,上海海关根据海关总署系统布控,精准找到指定集装箱进行采样。为了避免争议和纠纷,海关总署要求所有被抽中做核酸检测的冷链货物,从海关第一次开箱开始,必须对整个取样过程留下完整的视频证据,以确保采样过程严谨合规,所有的检测过程均可追溯。

新冠疫情期间,对加快推进复工复产、供应链的持续运行、基本医疗物资不加延误地跨境运输提出强烈需求,这也催生了创新科技在口岸一线管理上的应用。

为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困难,上海海关创新线上“远程核查”功能,通过信息化系统方便企业在线传输电子资料、确认基本信息,再通过视频连线、现场图片实时传输等方式,对需要实地查看的进行“云盘点”“云验核”,实现核查的远程办理。

此外,随着一些智能化、自动化的服务上线,进口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变得便捷快速。例如,“证单电子化”系统能够在海关通关、查验等系统中自动抓取数据,实现《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的自动化生成;跨境“数字清关”平台实现了跨境电商24小时无障碍通关;不断优化的“单一窗口”功能,为汽车零部件进口、金关二期保税管理系统核注清单等提供辅助申报,简化企业操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  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