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记 | 特许上新日,一起来看冬奥图标上的篆刻艺术

发布时间:2021-01-04 07:37:4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1年时光专列已经启程,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北京冬奥会的“特许上新日”将会如约而至。在今年的首个“特许上新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的个性化邮票、徽章、文具、丝绸等特许商品格外吸引眼球。不少选在“特许上新日”当天来到北京2022冬奥会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的顾客表示,“都是冲着‘小红人’冬奥商品来的”。

图为全套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徽章。(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红人”是大家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的昵称。作为历届奥运会的“规定动作”,体育图标通过对体育项目的图形化诠释,展示举办国与举办地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与文化背景。此次发布的30个体育图标包括24个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6个冬残奥会体育图标,每枚图标代表一个体育项目,未来将现身冬奥场馆、特许产品、交通工具、城市景观当中。

初见这30个“小红人”,像“印”,不像“标”,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有几分神似。其主色调来源于北京冬奥色彩系统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红,也是传统印泥的颜色朱砂色,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透过刀锋所体现出的书法笔意与方寸间的高妙布白,将书法与篆刻巧妙结合。

图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朱文)(图片来源:新华社发/北京冬奥组委供图)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篆刻在当今生活中并不常用。为何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冬季体育项目?这还要从体育图标的设计方案说起。

最初有近20个方向的设计方案,设计团队找了很多跟“年”相关的文化元素,还有剪纸、皮影方向的尝试,但最终还是决定以“汉字”为承载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表现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说,“最开始的创意是用书法表现,但有的图标很难用毛笔把体育比赛中的力量表达出来,于是就想到了篆刻。”

中国篆刻艺术在秦汉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典雅规范和轻松写意两种风格。而中国文字在秦代和汉代时期的发展中,主要以大篆和小篆为主,字体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形性,这样的象形性与运动轻松、跳跃的感觉类似。

以冰球项目为例,这个素来以速度而著名的运动,比赛中也从来不缺少身体冲撞。而汉字“文”,简洁的笔划可以勾勒出运动员攻防时前倾的身形、与冰球杆形成的三角结构,可以把冰球的力量和速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篆刻刀法的力量感更强”,林存真说,在设计运动员的头部、四肢、躯干和雪具时,更贴近运动项目本身。篆刻的“执刀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体育图标创作团队成员张洺贯介绍,“在用刀刻石头的时候,由于不能掌握石头每一个局部的情况,所以锉刀在锉的比较快时,会出现‘崩残’。”但是如果“崩残”出现在提示速度的位置,它是合适的,这就是篆刻比较有意思的边缘结构。

古老与现代相映,历史与未来交融。借由奥运会这一重要窗口,汉字与篆刻结合,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在张洺贯看来,体育图标的设计过程就是对篆刻这一传统艺术的再解构,既能传达经典的文化概念,又能让年轻人在这个时代去了解它、弘扬它,这也是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一次实践。

为了适应移动终端传播,体育图标创作团队按照人物比例和对运动员的动态分析,还把二维篆刻转换为三维动画,最终让30个“小红人”以超感动图形式,将“抽象”的体育项目演绎为精彩的运动瞬间。

“我们就是要让传统印章变得现代而富有活力,让全世界看到,古老的文字也会以这种‘超感’的形式展现。”林存真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  王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