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万人热情申请 近2万人志愿服务北京冬奥
冬奥梦交融志愿情

发布时间:2021-12-05 08:10:56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黄秋霞  杨文佳

近日,“相约北京”2021/2022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决赛在张家口赛区崇礼云顶滑雪公园举行,图为志愿者在赛场手持“请保持社交距离”提示牌引导人员入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恰逢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冬奥梦与志愿情交融,冬奥梦为这一节日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志愿情更成为本届冬奥会的温暖底色。

自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工作启动以来,超过100万人递交了志愿服务申请,经选拔的19000多人将投身到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中。冬奥临近,志愿者在各类培训活动中夯实专业知识,在测试活动中熟悉运行规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热情服务,他们通过志愿服务提升自我、传承友爱精神,用激情展现新时代志愿者形象和积极包容的国家形象。

以饱满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克服困难、做好保障,为家门口的冬奥会贡献青春力量

两年前,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启动仪式上,作为志愿者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的2020级博士研究生孙昕,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标识的发布。本届冬奥会,他将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进行SPT体育业务领域的志愿服务,而他的个人志愿服务时长也累计超过700个小时。

成为一名冬季运动项目最高规格赛事的志愿者,需要储备更多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更加严格的服务标准、面对更加艰苦的工作环境。“我为这一刻等待了很久。”孙昕对记者讲述“备战”经历:为成为合格的志愿者,他主动参加急救技能考核并成为一名专业急救员,能够在运动员或观众发生突发情况时采取急救措施,以减少风险。今年4月,孙昕参加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的综合模拟演练,因前期的充分训练和经验积累,从裁判塔到赛道结束区,从媒体运行到赛事服务,他能够熟练地完成各项任务,“我已做好准备,以饱满的精神和专业的能力克服困难、做好保障,为家门口的冬奥会贡献青春力量。”

10月13日至24日,“相约北京”2021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和2021-2022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两项国际赛事在首都体育馆成功举办,志愿者在服务测试赛的“实战”中收获经验。

根据该场馆要求,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志愿者接受闭环管理,完成了测试赛服务工作。中国游泳运动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紫玉主要负责检查场地四周的防护垫位置,“在训练和比赛的任意时刻,防护垫都有被摔倒的运动员推出滑走的可能。”王紫玉介绍,短道速滑的赛场很激烈,防护垫被推离预定位置后,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其迅速移回指定位置。在运动员休息室,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王俏冰负责物资补充、环境维护等工作,因观察细心、准备充分,王俏冰对供给数量、补给时间、垃圾清理等时刻做到心中有数,保证休息室整洁有序。

中国人民大学派出了分布在场馆管理、注册、防疫等12个领域的78名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白若辰的主要工作是场馆志愿业务领域的选拔、培训、激励、宣传、考核等管理工作。她告诉记者,9月份以来,她在一次次的实战演练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在联络志愿者相关工作中,她和本小组组员会提前划分责任区域,确保能一对一、全覆盖沟通,并将每天问题集中汇总、协调解决。在防疫信息管理工作中,分领域设置联络群,为每个群选出一位负责人,按时报送群员健康情况、工作动态、培训情况、需帮助事项等,实现快速对接。“我们结合冬奥元素,为每个人送上定制的生日贺卡和集体录制的祝福视频,还为大家发放暖宝宝、留言本等,通过暖心团建激励大家,鼓足干事的精气神。”

志愿服务不仅能让志愿者们扩展知识领域,近距离感受到国际赛场的风采,更有利于增强团结精神、磨练拼搏意志。孙昕告诉记者,他立志未来能在机电领域研究、深耕,助力研究团队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去攻克一些“卡脖子”技术,让中国制造更有底气。测试赛结束后,回到校园的白若辰在图书馆认真查文献、做笔记,“我有信心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和高标准的志愿服务。”她说。

科学、精细组织培训,保障志愿者安心投入工作

工作经验不足、服务周期长、工作天气寒冷、专业性较强……比起其他志愿服务,冬奥会的志愿者面临不小的挑战。围绕志愿者群体的管理培训工作更需精细、精准,科学化、系统化的赛会志愿者学习培训体系十分关键。

记者了解到,冬奥会赛会志愿者培训分为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4个阶段,培训工作将一直持续到正式上岗。其中,通用培训和专业培训正有序推进,由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和各专业项目组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北京冬奥组委信息与知识管理平台安排学习,共计23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配套题库,志愿者需要学习并通过考试才算完成。”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介绍,为确保各项训练落实到位,还设置了督导评估环节,“如果前4个阶段培训落实不到位,志愿者上岗后就不能及时进入状态,边学边干无法保证服务质量。”

此外,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则由赛会志愿者赛时服务的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负责实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据介绍,在志愿者部和场馆管理部的统一指导下,各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运行团队均结合实践制定了精准化、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并在各大测试赛中不断优化、完善。

以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为例,“首钢滑雪大跳台于10月底启动场馆培训工作,目前已完成的第一轮场馆培训包括场馆管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30多门课程,涉及体育、赛事服务、交通、场馆管理、颁奖仪式、技术、人员管理、权益保护等多个业务领域。”该场馆秘书长赵炜告诉记者,目前正组织编制场馆培训手册,帮助赛会志愿者在上岗前查漏补缺,赛前还将开展全流程的模拟演练,让大家按赛时标准来感受氛围、总结经验。

志愿服务工作点多线长,必然会占据志愿者的时间和精力,提供充分保障、让其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服务保障,更是重点工作。在首都体育馆,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该场馆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丁莉婷介绍,为更清晰掌握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团队搭建了专门的网络系统,与志愿者建立“点对点、面对面”联系,“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可以随时通过电话、视频、面对面沟通、TAPE提问箱等多种方式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情况,传递人文关怀。”丁莉婷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为每名志愿者“一人一策”解决涉及的防寒保暖、交通不便等实际困难。

疫情防控也是本届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滕盛萍表示,已制定应急预案,将防控培训贯穿4个培训阶段和交通、住宿、餐饮、岗位服务等环节,并将更多采用线上培训方式,为志愿者配备必需的疫情防控物资和装备。

志愿情燃烧13年,身体力行是“双奥人”的本色

从2008年到2022年,中国人的奥运梦再次点燃,而伴随“双奥”荣光的是志愿者们不变的激情、深挚的爱国情怀。

2008年,城市志愿者霍晓阳在北京东四奥林匹克社区的博物馆做翻译和引导,还为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罗格夫妇做翻译,介绍老北京的民俗文化。之后,霍晓阳留在街道担任团委书记,那份奥运会开始的志愿情继续燃烧:她参与成立志愿服务分队,还被评为五星志愿者。

如今,霍晓阳成为冬奥组委志愿者部综合处主管,负责协调北京、河北两地开展城市志愿者工作,“我了解志愿者工作者的处境,会换位思考来想工作如何运转,以更加契合的心态来完成工作。”对于“双奥人”的特殊身份,她说:“我现在是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虽然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但我们的激情是一样的。”

从北京夏奥到北京冬奥,一系列成就是靠着无数奥运人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干出来的。正如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赛事服务处副处长李雪滨所言:“身体力行,才是‘双奥人’的本色。”

13年前,李雪滨拿着勤工俭学的钱买了一张奥运会门票,“观看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在马路边为选手们加油助威。”后来,李雪滨到了市交通委工作,为很多大型赛事做过保障。2017年12月到2018年3月,李雪滨前往韩国平昌奥组委顶岗实习,作为阿尔卑西亚奥林匹克公园赛事服务主管,全程参与奥运盛会的筹备冲刺、赛时及转换期有关工作。本届冬奥,他把经验运用到志愿服务工作的筹备中,在辛勤付出中再续奥运之缘。

参与冬奥志愿服务是个体关注和参与冬奥具体、直接的形式,个体对国家、民族有真挚情感,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热情。“双奥”经历让李雪滨对志愿服务工作有更深领会:“赛事志愿服务团队通过提供验视、引导、信息、帮助、劝诫等服务,创造安全有序、专业便利、友好祥和的观赛环境和赛场氛围。”李雪滨认为,志愿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会结识很多优秀的同伴,放下思想包袱,自然大方服务,用激情展现新时代的志愿者形象和国家形象。

培养人更培育精神,让志愿文化成为冬奥会遗产

河北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李峥记得,2018年河北省委冬奥会筹办领导小组成立伊始,“北京冬奥会将会给张家口及河北青年留下什么”就成了讨论话题。“这个问题想早了吧?冬奥会志愿者工作还只是在筹备中!”虽有质疑之声,但大家很快形成共识。

“只有想明白未来能留下点啥,现在才知道该怎么干。”李峥表示。就这样,“开展冬奥会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转化队伍、政策、机制、项目等工作成果,积淀冬奥文化遗产”成为河北共青团组织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志愿者筹备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张家口市,团市委几年来先后组织数百名迎冬奥城市志愿者骨干服务北京世园会、国庆70周年阅兵、武汉军运会等;选派上百名优秀志愿者参加第五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冬奥人才交流会、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等;编写张家口市迎冬奥城市志愿者通用知识读本和英语知识读本,并积极推动将这两门课程列入张家口市高校选修课程。

“正是在培养储备冬奥会志愿者的过程中,志愿者的微笑也成为张家口青年的新名片。”张家口团市委书记戎海广相信,志愿服务精神将是北京冬奥会留给张家口青年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北京冬奥组委副秘书长徐志军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全方位展现国家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而优质的志愿服务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

“双奥志愿者”刘玉坤今年63岁,曾经6次打破铁饼、标枪、铅球等项目残奥世界纪录。因在2008年担任奥运会火炬手时被热情的志愿服务所感染,她也努力成为了北京首批五星级志愿者。为迎接本届冬奥会,她加入冬奥宣讲团,组建旱地冰壶志愿者团队来推广冰雪运动。受任奥林匹克公共区赛事助理岗位后,她坚定地说:“我一定站好这班岗。”

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愿望、有能力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吸引残疾人参与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不仅是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也是平等、融合、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推动构建残健融合的包容性社会。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的公开招募行动中,有2428名来自中国的残疾人报名,充分显示出中国残疾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经过严格的面试和培训程序,一批代表性强、有专业能力、具有奉献精神的残疾人脱颖而出,如愿成为赛会志愿者。

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顽强拼搏、挑战极限;赛场外,残疾人志愿者热情乐观、传递正能量,实现社会价值。他们最小的19岁、最大的63岁,残疾类别包括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从事的职业有高校学生、教师、医务工作者、自由职业者等,将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18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在场馆管理、赛事服务、抵离、无障碍和志愿者等业务领域提供服务。

“燃烧的雪花,梦想照亮天与地,勇敢的出发。”伴随着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歌曲《燃烧的雪花》,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将持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紧密携手、共同努力,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