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 发扬特区精神 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发布时间:2021-09-05 08:05:5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尉承栋

创办经济特区,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伟大创举。从1980年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到1988年的海南,一个个经济特区相继建立,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解放思想,敢闯敢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1979年4月,广东向中央提出举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福建也提出类似设想。邓小平明确提出,还是叫特区好,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

在改革开放初期,创办经济特区是一件新生事物,首先需要冲破思想禁锢。

改革先锋袁庚,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61岁的他被任命为招商局集团常务副董事长。

1979年,袁庚执掌的招商局从香港跨海而来,在南海之滨的深圳蛇口,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一年后,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矗立在深圳蛇口微波山下的这块标语牌,由袁庚在1981年提出。这样一个新观念,伴随着特区建设发展传遍神州大地。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1987年,深圳,华为成立。对于当初为何选择深圳,任正非后来解释道,这里出台的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创建华为。这一年,为了鼓励民间科研人员创业,深圳市制定《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拉开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追赶欧美等跨国企业的大幕。

土地使用权能否拍卖?也是在1987年,我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历时17分钟,深圳市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的最高价击败另外33家竞逐者,从市政府手中购得一块8588平方米商品住宅土地50年的使用权。《经济日报》在拍卖会前夕报道,“这次拍卖活动,将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这样说。

敢为人先,做排头兵

在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中,观众们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在博物馆里找“中国第一”。

从首次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到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从创建证券交易所,到成立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特区敢为人先,一步步建立起了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工程招标制、企业股份制……首次、第一、全新、先行先试,这些在特区已是司空见惯。

不敢闯不敢试,便不会有突飞猛进。特区之所以“特”,就体现在敢为人先,尝试前人所未尝试过的。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一条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在施工过程中,中建三局在深圳吃“第一只螃蟹”,用4个月的时间攻关当时最先进的滑模工艺,由此将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大厦仅37个月就竣工。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特区探路者、先行者、建设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接续奋斗,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开拓新路。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建设好经济特区的宝贵经验。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

在一些备受社会关注的领域,“创新之城”深圳也再次展现出特区人勇立潮头、先行示范的干劲。《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重拳规范大数据“杀熟”等乱象,强化个人数据保护;《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允许个人可以申请破产……

与深圳隔海相望的珠海,地处大江大海交汇之地,40年间同样沧海桑田,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海滨城市,GDP从1979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亿元,人口从36.07万增加到202.37万;人均GDP达到175500元,位列全国第四。如今的珠海,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人居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人才扎根的一大优势。

披荆斩棘,埋头苦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于实干。

40多年来,经济特区发展不辱使命。深圳、珠海、汕头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省比重从6.4%提至30.7%;厦门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越2万美元;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加速推进自贸港建设……发展的奇迹,离不开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的埋头苦干。

1982年,麦伯良大学毕业来到深圳,成为一名集装箱工程师。半年后一天,公司最昂贵的一台德国进口二手机床出现故障,能够维修机器的德国人在休假,有人提议让自动化专业的麦伯良试试。如今已是中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麦伯良回忆道,“我哪懂这个,但还是凭着不服输的心气去试。”没有图纸,就把机床零件一个个拆下来以摸清楚机器原理。经过三天三夜尝试,最终修好了机床。

1988年,26岁的陈华瑞从福建农村老家只身来到深圳,成为一家小型塑胶厂的流水线工人,“除了清扫厕所的事情没有干过,其他的事都做过”。凭借着吃苦耐劳和聪明好学,他一路晋升为工厂总管,短短3年将20多人的小公司发展到600多人。后来他又抓住机遇,创办了深圳畅鸿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特区不是拍拍胸口就能建成的”,深圳特区的创建者之一,曾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珠海市委书记的方苞回忆道,面对特区建设、城乡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质疑声音,绝大多数深圳干部没有将时间花在驳斥上,而是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用结果去回答。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发现不足,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发展进步,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及方法,构建完善市场化制度体系,浇灌出有影响力的企业。在深圳,一大批科技企业已经走向世界,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竞争创新局面,不断显现创新“规模效应”。

位于珠海的格力电器,成立之初是一家仅拥有一条简陋的、年产量不过两万台窗式空调生产线的无名小厂,靠着自筹10万元资金艰难起步。历经几十年坚持与实干,如今已发展成为家电行业翘楚,产品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超4亿用户提供产品及服务……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看来,特区基因的坚持和执着是格力能够实现今日成绩的重要原因。

继续先行,争当示范

坐落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的“拓荒牛”雕像,象征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已经成为特区的一个文化地标,时刻提醒人们,改革创新必须永不止步。

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必须继续弘扬特区精神,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广东,首站即来到深圳前海,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到如今,中国的自贸区已覆盖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的广大区域,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成为助推双循环中各类要素快速集散和流通的“加速器”。

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吹响了号角;2018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深圳更高的国家使命。意见发布2年多来,深圳56项重点任务中9项已经完成、43项取得重大进展,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