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张照片:邓颖超怀抱着一个小男孩,两人笑得分外开心。这个小男孩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荣高棠、管平夫妇的大儿子——荣伟民。这张照片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荣伟民只有几个月大时,便随父母来到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生活。他长得活泼可爱又乖巧,深得同志们喜欢,是大家的开心果。因为荣伟民非常爱笑,周恩来开玩笑说他是个乐天派,就管小伟民叫“小乐天”,管邓颖超叫“大乐天”,称自己为“赛乐天”。有一次,“小乐天”在办事处门口玩,刚好碰到邓颖超从城里回来,于是便乐呵呵地扑到“邓妈妈”怀里,大声叫着“邓妈妈,邓妈妈”。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工作人员看到,于是便用相机拍下了这个珍贵的镜头。周恩来看到两个“乐天”的照片后,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大乐天抱小乐天,嘻嘻哈哈乐一天。一天不见小乐天,一天想煞大乐天。”后来照片和诗都发表在了红岩村的墙报栏上,大家看了以后都忍俊不禁。
当年在办事处里,像“小乐天”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和父母一起挤住在办事处一幢三层高的筒子楼内。这幢楼房里,除了工作人员,还住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领导同志,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大家的工作都很紧张,但孩子的哭闹却影响工作,有时大人急得没法就打孩子,又心疼又心烦。
为解决同志们的后顾之忧,1942年春,在邓颖超的提议下,大家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办了个托儿互助组,由妈妈们轮流看管孩子。后来互助组的孩子越来越多,办事处就在楼外三四百米的几间小平房里办起了托儿所,并安排了专职人员过来工作。
托儿所虽然办起来了,但没有固定经费,孩子们常因缺少玩具而哭闹,这可怎么办?周恩来说:“不要着急,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手嘛,大家可以自己做玩具。”于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便动员办事处的同志们一起来做玩具。不久,手枪、冲锋枪、大小卡车、毽子和各种叠纸等玩具就都有了。
在大家的关爱之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托儿所的工作人员教他们识字、唱歌、做游戏。托儿所还特别强调对孩子进行红色教育,给他们讲八路军英勇抗敌的事迹,孩子们的心中从小就扎下了革命种子。
在红岩村托儿所里的30多个孩子,每人都有一个小绰号,除了“小乐天”以外,还有“小乐妹”“小火车”“小飞机”“鸡蛋”“灯泡”等等。
南方局经济组组长许涤新和方卓芬的儿子许嘉陵,绰号“小火车”,因为他在几个月时嘴里老是发出呜呜的响声,本来祝愿他长大后能像火车一样飞跑,但由于幼时患上了“脊椎骨结核”,他只能穿着石膏背心整天躺在床上。病重的“小火车”每天都需要服用贵重的鱼肝油,这可难住了清贫的许涤新夫妇。许涤新虽说是南方局经济组组长,手里掌握着百万经费,可他却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从不挪用一分一毫,就连孩子生病也不例外。“小火车”亟须的鱼肝油总是得不到保障,许涤新只能暗自着急。一天,夫妇俩正为孩子的病情苦恼,被前来看望“小火车”的周恩来、邓颖超看到了。周恩来一面开导许涤新夫妇不要担心,安心照顾孩子,一面则嘱咐邓颖超把友人赠予的两瓶高浓度鱼肝油送给了“小火车”,这让许涤新夫妇感动不已。
红岩村的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是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创造得来的。他们没有辜负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先辈对他们的期望,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从一朵朵稚嫩的小花,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徐杨 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