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到人心只此花——漫谈咏棉诗

发布时间:2021-04-08 07:54:5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咏花诗歌中,棉花绝不是抢眼的花树。唐诗中的牡丹国色天香,宋代的梅花独领风骚,几乎找不到棉花的踪影。然而棉花却是人间最清纯、最温暖的花。棉花原产于东南亚,主要在印度和阿拉伯,大约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我国,所以棉花在正史中得到记载,要等到唐人官修的《宋书》《南齐书》《南史》《梁书》等。棉花古称“吉贝”,古印度称之为“迦波罗”,有木本、草本两种。《梁书·林邑国传》云:“吉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洁白与纻布不异。”

棉花大面积种植是宋末元初,所以古典诗歌中出现棉花意象大抵在元代。元代诗人留意民间疾苦,写到了村妇夜晚纺棉织布,字里行间充满了同情。如廼贤《新乡媪》:“蓬头赤脚新乡媪,青裙百结村中老。日间炊黍饷夫耕,夜纺棉花到天晓。棉花织布供军钱,倩人碾谷输公田。”在元代以前,蚕桑为经济之命脉,衣料以丝绸罗绮为主,元代以后,蚕桑与植棉相得益彰。丝绸是奢侈品,而棉布却更为普及,因此棉花的种植、采摘、纺织以及贸易越来越引起关注。元人许恕《染丝上寒机》诗云:“染丝上寒机,丽色夺春辉。含啼污素质,拟织云锦衣。一梭一梭腕欲折,茧丝何日征输绝。西邻自纺木棉花,制得冬裘白于雪。”意谓云锦衣虽然“丽色夺春辉”,一梭一梭织成诚然辛苦,但要论温暖,棉花才是最棒的,比裘皮大衣还要暖和!有道是:“千层纱万层纱,抵不过四两破棉花。”正因为棉花关系到民生的冷暖,村妇采摘纺织分外用心。元末刘炳《田家乐寄张师孟》诗云:“小姑携筐懒梳洗,拾得棉花如雪肥。大姑轧轧催机杼,疏帘树影寒蛩语。”再看明代程本立《宿荣昌县田家书所见》:“田家无桑蚕不育,寒机不奈蛩声促。阳坡种得木棉花,雨晴雪点秋云绿。小姑大妇不梳妆,日日探花如采桑。青裙短短赤双脚,素手掺掺花满筐。归来闭门月昏黑,燃薪代烛光照室。……”正是那些素面朝天、不辞辛劳的村妇们忘我的劳作,才将棉花输送到人间,给国人带来了温暖!

棉花生长于农田,默默无闻,但是她的御寒效果,却无声地说明了一切。所以老百姓更加辛勤地种植、纺棉、织布。农家种棉既能交租纳税,还拉动了棉花贸易。明人顾彧《海上竹枝词》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科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迨至清代,棉花进一步普及于边疆和内地,民间植棉和棉花贸易达到了高峰,对棉花的关注和咏叹也相应多了起来。清人张洵佳《华墅竹枝词》云:“棉花织布胜绵绸,江北人来市上收。有女家家勤早起,机中忘却未梳头。”又农家女诗人贺双卿《岁旱和梦觇》云:“风吹细雨湿柴扉,十亩溪田事业微。岁寒木棉花未发,杼寒梭冷倚空机。”可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村妇们辛勤的劳作场景,令人为之动容。而且诗人描摹的风景诗中不再仅仅是牡丹、梅花等显眼的花卉,也出现了棉花意象。清人慕昌溎《即目》诗云:“闲看秋色到山家,几曲清溪绿树遮。惊起一双黄蛱蝶,见人飞入野棉花。”黄蛱蝶与白棉花相映成趣,宛然如在目前。

棉花在大江南北、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田野里一望无际白花花的一片,所以行吟诗人见到棉花非常亲切,格外温暖,情不自禁地引发乡关之思。请看清人钱大昕《过河间城外居民有种棉花者》:“吾乡木棉大于茧,每到秋收闹比邻。今日河间城外路,眼明如见故乡人。”又《山行》其二:“高地棉花洼地稻,不知身住在它乡。”钱大昕还描写了棉花贸易,如同一幅鲜活的风俗画。《会亭道中》诗云:“杂树秋犹密,茅斋小不斜。儿童分柿子,村市卖棉花。已觉尘沙少,兼无仆马哗。邮亭留一饷,风景似吾家。”

清代最引人注目的棉花诗歌当属康熙与乾隆两位帝王所作的,因为以帝王九五之尊吟咏棉花,劝农的意义尤其重大。康熙皇帝写有《御制木棉赋》,“备详吉贝始及种植流传,民资温燠,实阐古今之秘”。尤其是乾隆帝弘历,他有一组联章体十六首诗吟咏棉花图,总题名《方观承进棉花图十六事各题其上》,从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等十六个环节全方位咏叹了棉花,堪称历代咏棉之最。这里不妨采录几首以资管窥:

本从外域入中原,

圣赋金声实探源。

雨足清明方布种,

功资耕织燠黎元。

——其一《布种》

土厚由来产物良,

却艰致水异南方。

辘轳汲井分畦溉,

嗟我农民总是忙。

——其二《灌溉》

芟密耘长遍野皋,

夏畦增此那辞劳。

白家少傅暝寒中,

但识加棉厚絮袍。

——其三《耘畦》

尖去条抽始畅然,

趋晴避雨摘炎天。

爱之能勿劳乎尔,

万事由来一理诠。

——其四《摘尖》

木弓曲引蜡弦弸,

开结扬茸白氎成。

村舍比邻闻相杵,

唱答合斯声。

——其九《弹花》

乾隆帝热情讴歌了棉花“功资耕织燠黎元”的特殊功用,并且对从事棉花种植的农民以及弹棉花的手艺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这种关注棉花的民生情怀令人肃然起敬。老实说,乾隆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但真正的好诗并不太多,但他这一组棉花图诗却非同凡响。

到了近现代,随着棉花进入千家万户,温暖人寰,诗人们对棉花的礼赞多了起来,不乏经典之作,令人怦然心动。如萧梦霞《棉花》:“山居寂寞绝逢迎,且与桑麻结旧盟。老我风霜留本色,笑他梅菊误虚名。一团和气怜寒士,两字炎凉慨世情。力自轻微心自热,愿教衣被慰苍生。”此诗咏棉,托物言志,寄慨遥深,大有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民生心愿。说到底,梅菊不过博得文人雅士的虚名而已,又怎及棉花衣被苍生的实诚?再看周采泉《棉花》:“吉贝何时入汉家,而今衣被遍天涯。三春万卉红似海,暖到人心只此花。”三春万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但要论温暖人间,棉花无与伦比,一句“暖到人心只此花”,不啻是对棉花的传神写照。

随着当代农业科学的长足发展,棉花的品种更为优化,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更上一层楼。棉花朴实无华,寂寞地在田间开放,但他造福人类的贡献巨大。诚如当代诗人陈振家《咏棉花》写的那样:“不学妖娆桃李颜,名微难入百花班。唯凭一掬清纯质,留得温柔在世间。”棉花的品格一如她的颜色那样洁白无瑕,清纯可人,真的是又温暖又柔软,洒向人间是大爱。

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棉花就像无言的桃李,她从来不说什么,不争什么,从不为自己做广告,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从不诋毁其他的花卉,但人类深深地感激她,赞美她,因为“暖到人心只此花”!

(作者刘勇刚  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