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年大党的文化基因

发布时间:2021-08-10 07:34:17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唐代贞观初年,魏徵、虞世南等为“鉴览前古”“贻厥孙谋”,撷取儒家经典、前四史和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纂成大型资政参考文献《群书治要》。为了更好地弘扬《群书治要》中的治理思想,2019年,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联合组成《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刘余莉教授担任主任。图为《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部分研究成果。聂菲璘 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读懂中国,首先应该读懂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解读中国成功的秘诀,不仅要立足当下的伟大实践,也要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古老智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余莉最新出版的《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一书,从《群书治要》的核心理念、基本精神和当代价值等角度,引导领导干部了解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基本理论、方法,也让读者更好地读懂蕴藏在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

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以人民为中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讲仁爱、重民本。这一理念蕴含生生之道,是中国共产党所坚守的“人民性”的历史文化源流。

“民本”的追溯,要从《尚书治要》记载的一段传奇开始。放纵情欲、不顾民怨的夏王太康被放逐于洛水边。太康的五个弟弟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其中有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此,《五子之歌》的叹息声穿越时空,影响几千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自古就有善治的理念和追求。德善同理,构建了博大精深的善治文化体系。但不管在哪个时期,治理的最终目的,都是紧紧围绕着“民”字。

《傅子治要》讲道:“利天下者,天下亦利之;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几千年的大一统国度里,贯穿着无数先贤的“民本”思想。那些曾经的历史主角,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故事,更有照耀当代的智慧。

计利当计天下利。孔子到卫国考察,弟子冉有请教他,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了,执政者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富之。”人民富裕起来后又应该怎样做?孔子又回答:“教之。”一切以人民意愿为出发点,整个社会才能“天下大同”。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气度、神韵,给中国共产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抱着救国救民的“仁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真正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思路。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中国人对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追求;“爱人利物之谓仁”,这是中国人对生命价值的敬仰态度……正是这种自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砥砺前行。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所蕴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的最佳体现。正如《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所言:“深入了解民本思想,可以更好理解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历史文化渊源,也可以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提供历史借鉴。”

从“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到“打铁必须自身硬”

中国古圣先贤很早就认识到,要实现社会大治,必须把“修身”作为外在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礼记治要》讲道“为政之道,修身为本”,这与中国共产党强调的“自律”异曲同工。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周游列国生活,回到鲁国。鲁国执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国家的管理者行得正、坐得端,人民就会正道直行。后来,孟子提出相同观点,“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也从修身方面道出“正己而物正”。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个人、家庭、国家一连串的关系中,个人“正心、修身”是起始,从这个点画一条线向外延伸,就是“齐家”,接着是“治国”,最后是“平天下”;“正心、修身”也是中心,中心确定了,家国天下就画出了一个个同心圆。

从古到今,为政之道,一以贯之。修身与自律,从来都是相提并论的。《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从修身的角度,整理了古人关于自律的观点。比如,《论语治要》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礼记治要》提出“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政要论治要》提出“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不断“反求诸己”,奠定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为民众服务的基本素养,造就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文化基因。

马克思曾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是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一种美德,也是共产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制定了铁的纪律,也要求党员严格自律。回顾百年光辉历程,正是严格坚持廉洁自律、为民务实,我们党才能始终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个胜利。

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的充分理解和继承,中国共产党要求的修身涉及人的知识才能、德性力量、审美情趣等诸多素质。《论语治要》记载子路向孔子求教成人之道,孔子讲,君子应该是个多面手,“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要求每一名党员要追求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德的根基,还要有全面的修养。这为中国人千古相传的“治国之道”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作了指引。

从“居安思危,慎终如始”到“树立底线思维”

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智慧,居安思危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昭示的一条重要经验。

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从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观《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几乎贯穿全书——《周易治要》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春秋左氏传治要》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孟子治要》则更耳熟能详,“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淮南子治要》记载,赵襄子在一次战役中大获全胜,却面露忧色。身边人问其原因。赵襄子说:“江河发大水,不过三天就会退去;飓风暴雨,在一天中不过是一会儿的事。如今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又一天攻下两座城池,恐怕衰亡会接踵而来了。”孔子听闻此事说:“赵氏会昌盛的。”

君子在安定的时候不忘危险,在大治的时候不忘祸乱,以此谨慎之心,才可以使自己安身、国家安全,这正是本书所要表达的观点。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共产党人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时,要求全党保持清醒头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树立底线思维,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居安思危的忧患,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9514.8万名党员、486.4万个基层党组织。每一个党员,都要时刻把“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摆在面前,常怀忧患意识,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明镜所以照行,古事所以知今。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我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深入学习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群书治要》,古为今用,有助于人们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牢记使命,这就是编纂《领导干部读〈群书治要〉》一书的本意。(程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