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家风故事】大山里走出的“音乐之家”

发布时间:2020-06-29 14:00:30   来源: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

2018年10月28日21时,地处哀牢山深处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庄镇麻栗树村委会的彝家山寨沸腾了!大山里土生土长的普德明一家三代——他和女儿普琴、孙女普杨涵编排演出的《七月火把节》《娃娃左脚调》被央视《非常6+1》选中,演出实况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

故事还得从普德明的成长经历说起……

1271218027.jpg

幼年时的梦想

1956年12月25日深夜,麻栗树村一个贫穷的彝族家庭里一个男孩在寒风中诞生了。孩子父母给他取乳名为“腊宝生”——腊月出生的宝贝,同时,又给他取了汉名——普德明。

麻栗树村山高坡陡箐深,自然条件恶劣,在外人眼里毫不起眼。

童年时代的普德明聪明伶俐,自小就和村寨里能歌善舞的哥哥姐姐、父辈们一起学唱彝歌。按照村里的惯例,普德明长到5岁就得跟着母亲上山放羊,去生产队挣每天1.5分工分,若不是碰上好政策、好时代,普德明或许一辈子都得困在大山里。

“解放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子女与汉族子女一样,也有上学读书的权利,他们也是新中国未来的主人……”村民大会上,上级单位的同志给村民们宣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普德明的父母被触动了,再加上普德明苦苦央求,父母终于同意他去上学。于是,普德明丢下了放羊鞭,成了一名幸福的小学生。

这个山里娃,在学校开始显露出聪慧的天赋,尤其在唱歌方面。他不仅学唱彝歌,还学唱汉语歌曲;不仅学文艺歌曲,也学当时的“样板戏”。为了抓紧机会学唱歌,碰上县文工队下乡演出,文工队演到哪里他就追到哪里。有时几天不回家,饿了就到亲戚家蹭一顿或者干脆不吃饭。从那时起,普德明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唱歌,唱起歌来总是如痴如醉,他内心慢慢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长大要当一名音乐家……

1973年6月,普德明从双柏县一中初中毕业,作为回乡知青被分配到鸡冠山农场种西瓜。农场条件艰苦,生活枯燥,这样的环境让普德明更加沉迷于音乐之中。此间,他结识了一位易门矿务局中学的音乐老师。那位老师看他对音乐十分痴迷,就鼓励他好好努力,并送了他一支“国光牌”口琴。有了口琴,普德明学习音乐的劲头更高了。他天天揣着口琴,一有机会就吹,一有机会就唱。渐渐地,他在农场和附近的矿区有了名声,大家都知道农场有一个姓普的小伙子“口琴吹得好、歌唱得好”。

音乐教师

从幼年时的梦想,到青年时的小有名气,普德明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自己钻研。但他内心知道,要真正实现梦想,他还需要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学习。

1975年,楚雄师范学校开始招收艺术类师范生,普德明顺利考上。两年后,他被分回故乡双柏,投身家乡的教育事业。

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普德明借款700多元钱为自己买了一台“百乐”牌手风琴。当时,双柏县内只有一两台手风琴,这700多元钱的借款普德明就算不吃不喝,以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至少得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还清。

1983年,成为普德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前身)。当时,西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已创立30余年,是我国师范院校中最早设置音乐专业的院系之一,拥有完备的师资、充足的乐器、系统的教学体系。在这里,普德明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突破,建构了系统的知识体系,音乐素养与演唱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大学毕业后,普德明成为双柏县第一中学第一位专职音乐教师。从输入式的学习状态切换到输出式的教学状态,普德明迅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将对音乐的热情,附加在对教学的热情上,在三尺讲台上实现音乐梦想的传递。

普德明在双柏第一中学任教期间,指导多位学生考取了音乐院校,填补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校学生考取音乐院校的空白。

此后,因普德明出色的个人能力与表现,他曾被调入楚雄市民族歌舞团、楚雄市文化局等单位,但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最后他还是重返讲台。

1992年,普德明调入楚雄四中任高中音乐教师,后又到东兴中学、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任教。在他辅导的学生中,不少人考入了音乐类院校,并在之后成长为云南音乐领域,特别是民族音乐领域的中坚力量。

普德明的教学成绩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1998年,普德明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应省政府、省教委邀请参加“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参观团”;1999年,被评聘为中学高级音乐教师;2008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

年过六旬,普德明被返聘到曲靖二中天人中学,他宝刀不老,仍在云南音乐教育领域耕耘着,带着校内师生走进音乐、欣赏音乐、爱上音乐……

永远的山里彝人

普德明为自己取名“山里彝人”,他说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的彝家汉子,要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忘家乡,不忘本。

在双柏广大农村,不管他是否认识,碰到人家入宅、娶媳妇、嫁姑娘等喜事,只要对方给他打个电话,他就会自己开车、带着音响,用歌声为对方家人送上祝福,并且分文不取。很多人不理解,说他傻、说他痴、说他笨,是不是钱多到没处使?但真正了解普德明的人知道,这是这位“山里彝人”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在回报故乡、奉献自我,他是一个真正生活在群众中的歌唱者,为初心而歌。

除了喜事上的祝福,从2008年开始,普德明个人出资,组织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演出团等团队到家乡双柏和全省各地慰问演出多达数十次,他们的歌声传遍哀牢山,足迹遍布云岭大地。他的原创歌曲《献给老师的歌》《我将无我为人民》《青春的校园》《彝家山寨火把红》《强林教育之歌》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他演唱的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荣获全国比赛一等奖。

普德明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也影响到了儿女。他的女儿普琴大学学的就是音乐专业,他9岁的孙女普杨涵也爱上了彝族音乐。为了传承民族音乐,2017年普德明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定居到女儿工作的曲靖市马龙县,一头扑进民族音乐的教育中。

如今,在这个有三个高级职称的家庭里(普德明副教授,女婿杨平高级农艺师,女儿普琴中学高级音乐教师、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与音乐带来的快乐。2018年10月28日晚,《非常6+1》节目里这一家三代人共同表演的《七月火把节》《娃娃左脚调》,就是家庭音乐氛围所孕育出的成果。

1225633505.jpg

从中央电视台比赛回来后,普德明一家又受邀参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民盟昆明市委等举办的各类演出。2019年1月,为表彰普德明一家三代人在民族音乐上取得的突出成绩,曲靖市音乐家协会授予他们“音乐家之家”的荣誉称号。普德明被民盟云南省委评为“先进个人”。他们全家被评为2019年曲靖市“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