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岭要闻 > 正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彩云之南绘新景

发布时间:2020-06-10 07:39: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周根山  张梓健

云南省大理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为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图为近日,该市纪委监委干部向洱海流域综合执法人员了解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杨润富 摄

六月的滇池,碧波映白云,宛如一颗蓝色明珠镶嵌在昆明群山之中。众多游客在景区里,时而欢声笑语,时而驻足观赏,构成一幅天、湖、人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这是云南省近年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有力推进所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云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践行“两个维护”,紧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况,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压实压紧主体责任,切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落实落地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压实压紧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5月29日清晨,宁静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从一夜凉意中醒来。52岁的洱海滩地管理员严炳其,喝完一碗热腾腾的稀豆粉后,开始一天的清洁打捞工作。

“5年前,每天能捞出500多斤生活垃圾,丢弃的矿泉水瓶、农药化肥袋、塑料薄膜,整船整船运上岸。”休息间隙,老严告诉记者,相比从前,如今工作量已大幅下降。

这些变化,源于那个难忘的时刻。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闻令而动。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力争从根本上治理洱海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

随后,洱海流域“两违”整治行动、村镇“两污”治理行动、面源污染减量行动、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流域综合执法监管行动、全民保护洱海行动,在大理州全面展开。

省纪委监委强化政治监督,通过蹲点式调研、约谈提醒、严肃问责等方式,推动党委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出的问题组成工作专班,对3个省管单位、14名省管干部治理保护不力等问题进行追责问责。

州、县的纪律之弦也越绷越紧。为更好保护治理洱海,大理州2018年3月启动“三线”划定生态搬迁工作,涉及1806户居民,要拆除约64.8万平方米的建筑,腾退土地面积约1029亩,户主、业主成分复杂,各种利益纠葛盘绕。

大理州纪检监察机关制定《“三线”划定生态搬迁工作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突出监督重点,针对精气神不足、推诿扯皮等顽疾,对症下药。2018年年底,生态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洱海的治理,仅是云南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奏曲的一个美丽音符。近年来,云南一直坚持生态绿色、环境优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云南的生命线,深入开展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原湖泊污染治理,以及节能减排等工作,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不断提升。

铁纪护航绿水青山工程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需要精心呵护,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滇池几十年来的经历,印证着上面这句话。”6月1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吴朝阳在与记者交流时说。

滇池是我国西南第一大湖,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大量污染物进入滇池,超过了其环境承载能力,滇池“天外烟峦分点缀,云中海树入空蒙”的美景逐渐消失。

“滇池本是一颗明珠,有一段时间反而成了昆明乃至云南的一块伤疤。在打造绿水青山的进程中,纪检监察机关绝不能缺位。”云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冯志礼说。

不久前,昆明市呈贡区纪委监委发出的一份通报,再次警示党员干部必须担当尽责。“在推进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工程中,呈贡区水务局负责万溪冲、刘家营、段家营社区村庄污水收集项目,时任水务局党组成员、局长尹培忠因对该项目未按时限完成负有责任,被给予谈话诫勉问责。”

昆明市纪检监察机关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仅2019年以来,就查处相关违纪违规问题17个,追责问责5家单位、61人。

铁纪护航绿水青山工程的行动,在云南各地驰而不息地展开:玉溪市纪委监委开展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第二阶段监督检查工作,构筑保护绿水青山的“纪律屏障”;丽江市纪委监委多次开展泸沽湖、拉市海、程海湖保护专项纪律检查,常态化约谈落实环保责任不力的相关责任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纪委监委围绕异龙湖保护治理等,建立3个生态保护责任追究情况直报点,严格实行“零报告”,向基层一线传导压力。

提高政治站位,思路才更清晰,行动才更有力量。“自然生态问题背后,往往是政治生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出了问题。”冯志礼介绍,聚焦自然生态问题背后的政治生态问题,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云南省委对九大高原湖泊所在的5个州市和2个省直部门、5家省属国有企业,开展了机动巡视。其间,紧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只表态、只传达而没行动等情况,发现问题239个、领导干部问题线索40条。

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履职尽责的生动实践和坚实步伐。

天蓝了水清了心亮了

5年多来,云南省以过硬举措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收获了累累硕果:2019年,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洱海全湖水质再次实现7个月Ⅱ类,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水平,抚仙湖、泸沽湖水质全年稳定保持Ⅰ类……

5月30日下午,记者在滇池捞鱼河湿地公园停车场看到,停车位“一位难求”。

在滇池边长大的58岁农民王玉坤告诉记者,从远远闻到刺鼻臭味令人难以靠近,到如今成为溢满清香的市民“周末天堂”,滇池这些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这名曾当过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能人”,几年前加入了湿地公园职工队伍。“只要滇池变美,钱少挣点,汗多流点,心里都是痛快的。最高兴的事,是小时候看到过的、好些年没有见过的鸟,今年又回来了!”王玉坤一边说着,一边翻出手机中保存的图片。

天蓝了,水清了,心亮了……有着同感的,还有洱海畔古生村村民何利成。他家经营着几间民宿,洱海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宿收入。“洱海治理前,民宿年收入约10万;随着环境好转,收入逐年增长,到明年估计能翻一番,达到20万!”

何利成的信心,源于坚实的支撑。记者获悉,2020年1至4月洱海全湖水质达Ⅱ类,环湖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流域转型发展明显加快。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止境。香格里拉,这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如今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2019年底公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提出,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为目标,开展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准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以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优作风,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云南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誓言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