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
成都街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最近,美食之都成都的小地摊、烟火气赢得了网友的普遍点赞。成都市出台政策,允许店铺商户在一定区域内占道经营。适应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不扎堆、保持距离的要求,室外经营显然比室内经营有优势。而且从复商复市、保就业促就业乃至方便群众的角度,允许“地摊经济”在一定范围内回归,回应了民生关切,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举措。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了“就业”,今年就业形势的严峻不言而喻。5月28日在回答“政府将如何遏制失业潮”的问题时,李克强总理提出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提到“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地摊经济具有“小快灵”等特点,是灵活就业的首选。杨宝玲等一些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一个经营良好的地摊不但至少解决了一个人的就业,也往往撑起了一个家庭的生计。“小摊点,大民生”,据报道,许昌、杭州等地也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
一段时间以来,地摊被当做“脏乱差”的代表,直接与城市形象挂钩,比如它会随意占道、深夜扰民、乱放垃圾等。城市管理者因而出台禁止和限制措施,也不难理解。但实事求是地讲,人们反对的并不是“地摊经济”本身,而是其失序、混乱的状态。地摊不独中国有,在国外也普遍存在。新加坡的“邻里中心”,贴近社区需求提供服务,即是一种“地摊经济”。地摊与城市形象不冲突,我们对城市的“品味”,常常从市井小吃开始。CNN还曾评选过全世界最好吃的23个国家路边摊排行榜。更别说唐朝长安东西市、宋代清明上河图如何令人千古神往了。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许多小商铺,堵塞了民生的“毛细管”,这样的城市容易失去烟火气。
中央文明办已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务实之举。但此次为“地摊经济”的松绑,不能仅放在“应对疫情冲击和加快恢复、稳定就业”的背景下进行,还须提高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城市治理能力。管控地摊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放开“地摊经济”,也不意味一放了之,需要有政策措施的配合,有管理服务的提升。比如,成都对占道经营明确了“五允许一坚持”,每到晚上10点,各种美食摊点在保障安全、不占用盲道和消防通道、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洁卫生工作等前提下,才能“接管”街道。最近成都又制定了《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八项机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务助力“六保”任务落实落地的意见》。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如何做到应出尽出、能用尽用,实事求是很关键。多一些民生为本的务实作风,少一些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化危为机就更有思路,经济社会发展就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