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云纪时评】干部“直播带货”不能“一秀了之”

发布时间:2020-06-04 17:12:37   来源:普洱市纪委监委

近段时间,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一股领导干部“直播带货”风。诚然,在决战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重”压力背景下,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无疑是畅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有益尝试和务实举措,既减轻甚至解决当地农副产品滞销的问题,又助推决胜脱贫攻坚战。但是,部分干部难免存在“东施效颦”现象,借“直播带货”为“秀场”,引发舆论热议。为防止或避免此类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着力培养农民“主动性”,推动“互联网+消费扶贫”产业链创新升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领导干部本身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通过直播带货破解农产品销售难,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但是,仅仅依靠当地干部直播带货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充分放大“示范效应”,唤醒广大农民群众发扬“主人翁”意识,主动学会当好产品“代言人”。通过选树典型、宣传经验、加强农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能力培训,培养农民强化互联网思维、掌握用好电商平台的能力和技巧,鼓励、支持、引导有潜力的农民开设网店,主动运用“互联网+”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建设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助推“互联网+消费扶贫”产业链创新升级,用好用活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推动本地农副产品更快融入全国大市场。

着力提升农副产品“优质性”,确保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群众之所以购买直播产品,除了党员干部特殊的身份属性和政府公信力作支撑,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产品质地和服务质量。如果产品质量过得硬,必然成为市场“抢手货”“香饽饽”。所以,作为产品“代言人”,领导干部在注重直播营销的同时,更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本地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农副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农产品的种类、花样,更好满足个性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确保产业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掘文化“特色性”,带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领导干部化身“网红”直播“带货”,不仅要能讲解产品的“好吃、好看、好玩”,更要能讲清产品文化、地方风情,赋予产品乃至地方的内涵和独特性;“直播带货”不仅要实现“最大增量”销售产品,更要成为突破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的一种创新举措。探索“身临其境式”的文化直播,让更多的特色旅游景点,揭开神秘面纱,走出“深邃”,呈现在观众面前。以特色景点的产业振兴,带动周边产业的繁荣昌盛,充分调动当地人文资源,引入更多的力量助推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农产品+文化旅游+体验”一体化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着力树立党员干部正确“政绩观”,强化担当实干的为民意识。“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本是务实、创新、惠民之举,但有的干部将“直播带货”作为个人“蹭热度”、搞权力寻租、标榜政治成绩、获取政治资本的不法手段,这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是不能被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当党员干部彻底放下架子、放下身段、放弃私心为产品打开销路,为民谋取经济利益时,才会获得群众的一致认同,既“吸睛”“圈粉”又赢得民心。所以,党员干部要时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依法行政,多一缕拉近干群关系的“烟火气”,多一些“接地气”的行动,以务实的作风为民谋福祉、解难题、办实事。(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