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2020系列报道之七 向着星辰大海挺进

发布时间:2020-12-18 07:35:3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连振  摄

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返回器载着月球“土特产”平安归来。

同一时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掌声响起,工作人员起身、握手、拥抱,互相祝贺;嫦娥系列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75岁的叶培建院士也在现场,他已经熬了好几个通宵,一直在北京航天城关注嫦娥五号的动态。

2020年,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探、登、驻”宏观三步走计划翻开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决策部署,是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坚实步伐。

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卫星导航系统事关国运民生。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毅然决策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国家严密的技术封锁。

星载原子钟,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心脏”,起初依赖进口,受限多。“关键产品、技术不握在自己手里,就像沙漠里建高楼,没有基础不牢靠。”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下定决心,带领团队攻克原子钟难关。

如今,“中国心”跳动有力。“从图纸上的‘想象’,到我国自主研发的铷原子钟应用在北斗导航卫星上,体现了我们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谢军说。

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实现国产化率100%——中国本色,是北斗精神的最好诠释。

星空璀璨,大海同样妙不可言。19年前,叶聪从大学毕业,一进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就接触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蛟龙”号于2002年立项,目标定在水下7000米,而当时我国载人潜水器最深只能下潜600米;10年后,“蛟龙”号问世,目标达成。

7000米不是终点。2016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立项,核心任务是研制全海深万米载人潜水器。

2020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参与国家科技进步的历程,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说。

回望2020年,从最高的山到最深的洋,中国风采非同凡响——

攀峰测高。12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86米。此前,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在北斗、5G、多种测绘技术的加持下,测得史上最高精度数据。

九章问鼎。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处理5000万个样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用6亿年。

飞天追星。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开启行星探测时代,并预计在春节前后被火星捕获;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空间站建设稳步推进。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用好新型举国体制这个独特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矢志不渝推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嫦娥五号功成归来,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探测器还将实施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利用等,中国探月不会止步。

从1978年被急调入京、主持研究一粒国外赠予的黄豆大小的月岩,到如今见证中国自主采回约2公斤月壤,85岁的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亲历了中国探月的每一步。“未来,我们还要建月球基地,载人登月也在筹备当中。”欧阳自远满怀期待,“我们要向太阳系的星辰大海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