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史研究馆驻村扶贫工作队:扎实开展扶贫工作

发布时间:2020-05-30 08:19:47   来源:驻省文化旅游厅纪检监察组

今年以来,省文史研究馆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守在扶贫工作一线岗位,严格按照年度扶贫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学习总结、大胆思考创新、勇于实践工作,脱贫摘帽冲刺、“三项制度”监督落实、小额信贷需求座谈、劳动技能培训输出、抗击新冠疫情、重点项目协调、脱贫攻坚普查综合试点及迎接第三方评估等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一是坚持常抓不懈,主动参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省文史研究馆挂钩扶贫点鲁甸县虽未出现病例,但省外、境外返乡人员疫情防护工作任务仍然艰巨,尤其是进入4月以来,国内疫情形势得到了有效控制,群众从心理上放松了疫情防护工作,农村白事大办、红事操办的势头有所抬头,都香高速建设也基本复工、翠屏平山顶生猪养殖项目全面动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李俊波、马红军两位成员认真分析当前抗击疫情工作的严峻形势,继续发扬前阶段全民抗疫时好的经验和做法,不畏险阻、克服困难,与镇、村工作班子一道,宣传政策和防疫常识,做好外来人员居家隔离工作监督指导工作,并到都香高速A3、A4标段,牛栏江堰塞湖红石岩项目部及翠屏村平山顶生猪养殖项目点查看防护措施,确保复工不忘防疫,继续维护当前健康稳定环境。

二是关注群众需求,积极协调组织劳动技能培训输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在持续稳定的收入来保障“两不愁”这个目标,因疫情影响,全镇今年劳动力培训及输出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在县委、县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工作队积极协调对接浙江、江苏、广东、昆明等用工单位,及时提供用工信息,通过全镇共同努力,有序组织劳动力输出6000余人;协调县人社局与云南省劳服实业总公司对接,共组织龙头山镇12个村(社区)劳动技能培训建档立卡户800余人,培训主要涉及畜禽养殖、花椒核桃提质、公益性技能等行业,并为参训学员争取交通生活补贴80元/天/人,不耽误基本生活生产的同时又掌握了基本技能。

三是严格自查整改,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普查综合试点工作。为高标准迎接好各级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工作,顺利完成全县脱贫摘帽工作,鲁甸县委县政府打响了脱贫摘帽总攻战。按照昭通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昭通市脱贫攻坚普查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从4月9日起,该县由扶贫工作副总队长李俊波带队,各乡镇1名扶贫工作队员共计16人参加全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暨普查工作会议,进行了综合试点业务培训。4月13日至19日赴盐津县灯草村试点,开展清查摸底工作,共完成灯草村试点306户建档立卡户摸底表编制和入户登记工作,为7月份组织的全省普查工作夯实了基础。为迎接各级脱贫成效考核验收工作,省文史馆驻村工作队先后3次参加县、镇两级自行组织的交叉检查,积极参与镇镇交叉、村村交叉,主动发现短板和不足,现场指导整改落实到位,力争上级检查零问题、高标准脱贫摘帽。

四是开拓创新思路,积极主动协调重点项目建设。昭通市引进的上海东方集团平山顶生猪养殖项目在龙头山镇翠屏村落地,该项目由鲁甸县政府出资1700万元完成前期“三通一平”工程(通水、通电、通路及场地平整)。项目总投资3亿元,年生猪出栏18万头,每年可为当地农户提供6000头育肥散养指标,猪苗、饲料和基本养殖技术由养殖场提供,4个月出栏后养殖场回收肥猪,每头约150元—200元的纯利润。为保证此重点项目按时完成“三通一平”工程,按时向养殖厂交付土地,扶贫工作队员与镇村干部一道,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做好做实群众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征地700余亩,迁坟115座,按时交付土地,确保项目如期准时开工。

五是反复推敲演练,高标准完成好第三方评估任务。为高标准完成好第三方脱贫成效考核验收工作,县扶贫工作副总队长李俊波作为龙头山镇党委第一书记,在全县工作安排的基础上,结合龙头山镇12个村(社区)脱贫工作实际,多次入户走访,因短板和困难施策,带领镇党政班子一班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标准,从镇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及第三方检查组等不同角度,认真分析排查出重点户、痛点户和难点户,因人施策、因户施策,坚决将矛盾问题解决在考核验收之前、解决在镇村工作之中,绝不允许因个别户或个别人的问题,影响全县脱贫工作成效。4月25日至29日,第三方考核验收期间,省文史研究馆驻村工作队严格按照“百日总攻”的要求和标准部署县、镇迎检工作,坚持全镇迎检工作每天一统筹,党政班子工作重点任务每天一商议,各村迎检准备情况每天一汇报,全县脱贫成效考核验收圆满交付答卷。

六是扎实摸底排查,督促扶贫经费发挥实际效能。为确保省文史研究馆下拨龙头山镇扶贫工作经费使用精准,李俊波带领马红军针对各村统计上报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短板问题户和全镇减贫任务户进行了遍访,摸排核实,及时整改,确保省文史研究馆扶贫工作经费用在实处,用到刀刃上,全力助推全镇脱贫摘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