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两次来电未接、两条短信未回,正在想着要如何缓和老同学心态的时候,电话再次响起,“我对你们的调查有些不服,虽然我们工作中存在慢作为的问题,但我们工作太忙,出现一点疏忽是该给予宽容的,你们纪委太不理解我们了。”电话接通,老同学的语气有些急切,“你参与了案子办理,我们那么多年的感情,平时还经常聚在一起聊聊,现在你就私下跟我透露一点。”
“工作忙不是疏忽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宽容的依据,我们也有我们的工作要求,纪检干部办案绝不会一查了之,同学关系也不是办案回避的充分条件,我已对标你的事实作了详细解答,申诉程序也告知了你,错了就是错了。”
“至于吗,一点都不说,还比不上一个陌生人。”老同学抱怨道。
“你对我们的调查处理有申诉的权利,现在太晚了,明天你到我办公室,我把你的申诉仔细记录并向领导汇报。”
“不说就算了,改天我直接去找你们领导。”显然对我有了看法,他未作任何交流就挂断了电话。
00:18,盯着手机屏幕,与老同学读研究生时一同到校、一同食宿,毕业后又互相照应的情景慢慢浮现在脑海中。
“我们都是农村娃娃,工作中的每个问题,家人及朋友都牵肠挂肚,我害怕他们失望,我工作一直都很认真,出现这个问题,真的想不通。”看着手机上再次发来的信息,我再次对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第六、七条的有关规定,分析纪律条款,想着第二天两人见面的时候如何沟通。
多年来,与老同学的见面已属平常,但因为工作见面却是第一次,事情源于领导安排我与另外一名同事对一条扶贫领域问题线索进行调查核实。看着熟悉的单位熟悉的名字,内心免不了一番惆怅,问题线索中涉及到老同学的直接领导责任,想到彼此之间直接亮剑在所难免,结果,整个线索核实过程很顺利,“其间跟踪督促过,只是成效不够明显,还有一些部门仍未落实。工作量大,时间又紧,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不到位的地方,望你们高抬贵手。”在一番求证后了,老同学承认是自己履职不力、监管不到位。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的到了办公室,我与同事又对那个已办结的案件从头到尾复查了一遍,书证齐全、处理得当,打算待老同学来申诉时好好解开他的心结,结果他却始终没有来。“监督执纪要有精准的尺度和温度,更要有坚持正义的勇气……该案子的核实处置准确无误。”领导得知我与老同学的“摩擦”,也再次复核了该案,并安慰了我。最终老同学被给予全县范围内通报和诫勉的问责。
自那以后,我再约他的时候他总是说忙没有时间,偶有的碰面也失去了原有的热情。直到一日饭后散步时候,又与老同学碰面了,本打算抱着尴尬的心情打声招呼就走的我,被他拉住就是一阵畅谈,他说事后他理解了我的做法,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多提醒他,我也跟他说明了作为纪检干部的立场,慢慢地,彼此的关系又恢复如初了。
作为一名纪检监督干部,或多或少会面临亲朋好友私下打招呼、了解案情、申诉辩解等情形。但是,纪检监察干部不具备天然的“免疫力”,必须秉持“按程序办事、不搞特殊化”的宗旨,从第一次“拒绝”开始,理直气壮地对所有违纪违法行为说“不”。(熊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