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密切关注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中央、省、州密集出台一系列措施,严肃整治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挤出了脱贫攻坚中的水分,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性、反复性,致使其不断“变异”翻新。必须清醒看到,脱贫攻坚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不容忽视,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时有发生。
比如,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把本该实打实的工作变成了作秀和数字游戏,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有的地方文件“红头”变“白头”,会议通知变电话通知,表面精文减会,实际“涛声依旧”;有的地方推行“无纸化”办公,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层层报表,但扶贫干部又被压在“五指山”下,在各类微信工作群、QQ工作群中疲于应付;还有地方奉行“精致主义”,调研路线讲究设计完美,检查工作前先给下面打招呼,迎接检查要求背诵“标准”答案……种种表现不一而足。这些表现的共性是“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净搞一些花团锦簇、虚头巴脑的花架子,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中看不中用。
这些扶贫领域“四风”新表现如不得以有效解决,势必会动摇基层干部脱贫攻坚信心,损害干群关系,延误脱贫大计。因此,必须加强监督,精准防治扶贫领域出现的新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打赢脱贫攻坚战,作风要过硬,本领需高强。贫困地区,往往既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也存在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的情况下,新老问题层出不穷,对干部的作风、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如何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聚焦监督重点。把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监督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盯住各级各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易发多发环节和领域,实施精准监督、有效监督。持续加强对文山会海、责任状、检查评估等工作的监督,帮助基层甩掉“包袱”真减负。做好“减法”的同时,还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加大对扶贫领域工作中存在的履责不力问题的监督力度,对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等形式主义问题进行监督整治,防止出现“减负=不作为”的认知误区。
丰富监督手段。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方易出现“疲劳综合征”、畏难心理、“差不多”思想等,导致假贫困充数、假项目“障眼”。对此,必须丰富监督手段,让监督跟得上“变化了的”问题。搭建信访“直通车”,整合来信、来电、来访、网络和多媒体等资源,形成“五位一体”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健全干部下访制度,入户问效,掌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第一手”资料,延伸监督“触角”。注重依靠群众和媒体监督力量,推动与纪检监督有机融合,密织“监督网”,取得“1+1>2”的监督实效。
形成监督合力。要一体推进纪律监督、巡视巡察监督、派驻监督等,构建扶贫领域监督大格局,特别要加强纪律监督与派驻监督、巡察监督联动,发挥派驻“探头”作用,紧盯监督单位中“应付式帮扶”等形式主义新动向,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纳入扶贫专项巡视巡察,通过限期整改、下发作风督办函等方式,坚决防治“机械”落实扶贫政策以及花式扶贫、数字脱贫、扎堆调研等新问题。
严肃精准问责。通过严肃精准问责来引导、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以实干凝聚人心、创造实绩。督促主责部门综合分析普遍性问题、反复出现的问题,完善减轻基层负担的制度机制,用制度推动化风成俗。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无论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怎样翻新花样,实则还是与老问题“同根生”。要从根子上拔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推进强有力的监督,将监督“盯到点上”“进行到底”,以高质量监督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魏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