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事业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紧紧相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四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纪检人,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和新中国70年的故事。
和共产党同心、和新时代同步
出生于1949年的河南省纪委原秘书长、机关党委原专职副书记、原副厅级纪律检查员陈国权,从小受父亲教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太平日子,一定要跟着共产党,不怕苦、不怕累,长大为国出力!”
年少的陈国权带着父亲的嘱托参军入伍,在部队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1968年一次塞外高原野营训练,陈国权和一名新兵执行完任务后和部队失联。严冬的夜晚,气温在零下30°C,道路崎岖,又远离营地,不足二十岁的陈国权第一次面临如此恶劣环境,但是作为副班长,他告诉自己要冷静应对,一边安抚新兵情绪一边积极想办法避免冻伤,天亮后终于平安归队。
部队培养了陈国权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品格,转业到河南省纪委工作后,陈国权敢于动真碰硬,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反腐倡廉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工作突出,2006年被中央纪委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
“能和新中国同岁、和共产党同心、和新时代同步,是我人生之大幸,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汗水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事业,我无怨无悔!”陈国权始终牢记是党和国家培养了自己,心怀感恩。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
“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祖国哪里需要去哪里。”从技术工人到入伍参军,再到转业去地方,经历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原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纪委监察局法纪监察室负责人莫聚宝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后不久,莫聚宝服从组织安排,进入到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监察局工作。回忆起那个时候,莫聚宝说,“当时为了办案,我几乎跑遍了全省和大半个中国,加班加点是常事,有好几次逢年过节都是在办案点度过。但为了把案子办扎实、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再苦和再累也没有一句怨言。”1993年,纪委、监察合署办公,因工作再次需要,莫聚宝被调到法纪监察室担任负责人,他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服从安排,始终以最大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因为工作成绩出色,莫聚宝于1994年被评为昆明市党风廉政先进工作者。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在和祖国共同成长,成长在新中国、奋斗在新中国,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莫聚宝说。
勤于革新,与祖国进步同频共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加大,纪检监察机关旗帜鲜明正风肃纪,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亲眼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面对纪检监察事业呈现的新气象,安徽省铜陵市纪委原副书记胡新树深有感触。
过去胡树新为了查一条线索经常要跑遍整个铜陵市,而现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极大地提升了监督实效,强化了对基层“小微权力”运行和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精准监督。长达几十年的纪检工作生涯,胡树新见证了纪检监察体制的昨天和今天。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着力发挥双重领导和合署办公体制优势,做实党对反腐败工作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领导......胡树新感受到了攥指成拳的力量。
时代的发展对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希望继续战斗在纪检监察一线上的战友们,发扬勤于革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为更高效准确履行自己的使命、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为纪检监察战线上的老兵,胡新树表达了他的期望。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江苏省东海县原纪委常委、原监察局副局长乔德1988年从教育系统调入东海县监察局工作。和教书育人相类似,乔德意识到,“纪检工作的目的是搞好党风政风、教育挽救干部,这项工作对于祖国发展意义重大,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要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不断努力奋斗。”
担任东海县监察局副局长时,乔德时常带着党风廉政室的同志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工作中他敢于动真碰硬,多次触碰到少数人的利益,引来他们不满,可他始终坚守原则,不忘自己作为纪检监察干部的初心使命,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如今作为一名退休干部,乔德仍然坚持参加党支部的活动、为地方工作建言献策、发挥余热,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会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衷心地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乔德献上了自己的祝福。(杨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