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虽然与涉黑涉恶势力没有直接交集,但因为习惯当‘老好人’而不闻不问,或出于政绩考虑而粉饰太平,在扫黑除恶方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客观上充当了‘保护伞’……”
“原来这些行为都属于‘保护伞’,听懂了,听懂了,我一定引以为戒,谢谢你们。”
这是近日发生在寻甸县双语宣讲惩腐“打伞”过程中的一幕,一名基层党员用苗语激动地向宣讲团工作人员表示。
该县境内世代居住着汉、回、彝、苗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2.7%,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在偏远山寨,交通和信息严重闭塞,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对国家的政策方针了解不是很多,甚至对身边的贪腐现象敢怒不知言。
为此,县纪委监委聘请15名熟悉扫黑除恶相关知识的彝语、苗语双语教师组成宣讲团,第一时间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执纪监督重点查处的三类问题、“保护伞”类型和形式及专家解读文章翻译成彝文、苗文,深入到民族聚集区以集中宣讲和入户宣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少数民族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的形式进行惩腐“打伞”宣讲。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2个彝族、14个苗族聚居地区村民及学校师生进行了两轮宣讲,受教育少数民族群众1万余人次,确保知晓率覆盖到“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
同时,充分发挥村“三委”少数民族干部作用,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问题线索摸底排查,发放《昆明市涉黑涉恶乱腐败和“保护伞”问题民意调查表》3000余份,将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表现形式进行细化,引导群众积极举报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问题和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问题线索,营造全民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浓厚氛围。
此外,该县充分利用遍布全县174个村委会、1628个自然村的大喇叭“村村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每天分上、中、下午三个时段用双语定时播送惩腐“打伞”相关知识;组建以县文艺骨干为领头,农民为主体的农村文艺宣传队,按照“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的模式,将惩腐“打伞”相关精神编成民谣、山歌、院坝舞、唢呐曲、三字诀等形式,到田间地头和村寨院坝进行巡回演出宣讲,“泥腿子”宣传队在唱红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在用简朴易懂的方式将扫黑除恶工作宣传工作延伸到每村每户。(张兴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