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考核季。对于单位而言,考核评比无疑是检验一年工作成效的有效标尺,但对于基层干部而言,考核评比似乎成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重”在哪里?考核评比难过痕迹材料关。工作留痕,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整理归档,作为记录和反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贯彻上级决策、落实工作安排的有效手段,本来无可厚非。它既有利于量化工作,督促干部担当作为,又有利于传承经验做法,推动工作深入发展。但从各地报道中披露的问题来看,现实却显得略微骨感。
对于“工作留痕”的过分推崇,工作留痕在一些地方竟慢慢地异化成了“痕迹主义”:有的上级部门要求下级部门无论大小事务都要有登记、有台账、有总结,有的要求材料稍有瑕疵就得推倒重来,有的要求扶贫干部每天都要登录扶贫app用和贫困户的合影打卡。配套现象是,本该“一身土、两脚泥”的基层干部,却窝在办公室造痕迹、补材料、装资料袋,更有甚者将上年度的“痕迹”改头换面,便直接摆在一起摞一大堆,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但实质上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这种“形”字挂帅、“假”字注水、“虚”字打底的“痕迹主义”,不仅不能反映工作实绩,反而让面对“上面千条线”、处在“下面一根针”位置的基层干部分身乏术、不堪重负,进而直接消耗了他们投入具体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也让“作秀”式的工作模式被老百姓诟病,疏离干群关系。
“重”又为哪般?“痕迹主义”问题在基层,根子还是在上面。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压力传导,上级部门检查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考核的细则也越来越细,加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病灶,便出现了以痕迹论业绩的新一轮流感病毒,让考核评比过分依赖档案资料、文字材料,假痕迹应运而生。当然,一些基层干部的政绩观也出现了问题,工作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投上级所好”,不是追求实绩而是做表面文章,到头来为民造福的实事没办几件,纸上竞赛倒搞了不少。
所以,破除“痕迹主义”顽疾,不能单纯搞“上面生病、基层吃药”,而要向上聚焦,把工作重心放在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身上。作为上级党委政府,需要发挥“领头雁”作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考核机制,整合考核细项,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评比方案。在检查过程中,要以看现场看实物为主,以看资料听汇报为辅,让下级部门真正体会到真枪实干才是硬道理,让基层干部从“痕迹主义”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聚焦主业主责,回归“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本色。(沾益区纪委监委 黄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