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堂课意义非凡、有的放矢,抓住了历史的要点和教育的要害。”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观摩以“‘一国两制’与澳门”为题的中国历史公开课后这样指出。了解历史,才能打牢爱国主义的基础,充分认识培养历史思维、加强历史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读懂这堂中国历史公开课。
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了解我们5000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古老的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未有中断,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丰富和完备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无数的内部矛盾冲突和外部挑战威胁,如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王朝更替等等,但又一次次战胜困难、渡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巩固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都鲜活地体现在历史中:
比如爱国主义,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
比如自强不息,有古代传说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有孔子倡导的“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也有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作《史记》等等。
比如崇尚和合,有“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等和平共处邦交原则,有“天下大同”等共同社会理想的追求目标等等。
辉煌成就、历史教训是接续奋斗的动力
从抵达澳门在机场对媒体发表讲话时指出“今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到英才学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提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每个人都为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自豪,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信心。”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些辉煌的历史是激励我们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同时,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苦难史,也激发着我们勠力同心、不断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了解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屈辱史,才能理解中国人民对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学习这段历史,才能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铭记这段历史,才能汲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史育人、薪火相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此次考察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看到学校图书馆展台上摆放着《中国历史》《品德与公民》等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拿起教材仔细翻看并表示,教材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行政区政府同内地合编教材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要鼓励更多学校使用新教材,让老师们把教材讲好、讲活、深入人心。
历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不断重视历史统编教材的使用和教师培训,发挥课堂教学和教科书在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广大青少年,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重视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就是重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要不断培养历史思维,以史育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