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然,我们从未止步——33年前的今天,这支漂流队征服了长江

发布时间:2019-11-26 07:23:3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全长6218公里,落差5400米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长河,又在世界长河中落差最大。上世纪80年代,漂流长江曾被《今日美国》称作“人类对地球的最后一次征服”。在科技不甚发达的年代,这不仅是勇气和毅力的见证,更是对长江水土和资源的深入考察,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就在1986年的今天,一支英雄的科考队伍,征服了长江,刷新了人类的历史。

“漂流长江,应由龙的传人揭开第一页”

驾着无动力的小舟,利用船桨掌握方向,在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的水流中顺流而下,这就是漂流。这项运动如今已经成为我们休闲打卡项目之一,而当它遇到奔腾万里的长江时,重重挑战随之而来。如何在重重的旋涡中穿梭自如,如何在遇到礁石时灵敏躲避,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些都是长江给出的考卷。

1985年,西南交通大学电教摄影员尧茂书在得知美国激流探险家将来华首漂长江后,说道:“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6月,他只身一人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从长江源头下水,在人迹罕至的沱沱河、通天河漂流了1200多公里,却不幸在途中翻船遇难。

关于尧茂书的事迹报道感动了很多中国青年,其中也包括后来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长——王岩。王岩是集美航海专科学校83届的毕业生,早在学校的时候,他就下决心“这辈子要干几件痛快事”。同年10月,四川省地理学会发起和组织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这一次,他觉得机会来了,主动写了一封报名信。他表达了与尧茂书相似的信念:“长江是中国的骄傲,漂流长江,理所当然应由龙的传人揭开第一页。”

一支54人的长江科学漂流队成立了,王岩被指定为队长,队伍中包括漂流队员、科学工作者、随队记者及安全保卫、后勤人员。在54人中,有11位中科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15位主漂队员,平均年龄不过25岁。随后,王岩和队友们去到成都陆军学校和甘孜州,开始进行身体素质和高原气候适应性训练。

一次伟大的漂流

1986年6月3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从成都出发,途经西藏拉萨后北上,来到长江源头沱沱河。6月16日,正式开始长江漂流和科学考察。在海拔4500米的长江河源区,他们采集到各类水文、地质标志1000多件,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在惊险万分的金沙江水域,探险队重点考察了滑坡、泥石流等现象。

(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在这条全程6000多公里的江中,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一次次战胜风险挑战。有一次,探险队在金沙江上突遇5米多高的卷皮浪,不幸翻船。由于水流湍急,队员们只能顺着雪水漂流。一个小时后,他们找准时机,终于奋力游上岸。上岸后,大家已被江水冻得浑身发抖,牙齿上下不停打颤,相互吃力地将对方身上的救生衣脱掉,然后抱着被太阳晒得滚烫的大石头取暖。

在漂流中,孔志敏、王建军、王振、杨前明和记者万明5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然而,什么都不能阻挡前进的方向。在一百七十多天里,探险队闯过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250多个险滩,基本完成了对长江河源区干流沿岸的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及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及其保护利用的16个项目的考察研究任务。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漂至横沙岛。(图片来源:新华社)

勇士归来(图片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1986年11月25日下午两点半,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勇士们驾着两艘红色橡皮艇,在六级大风掀起的浪涛中安然漂至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横沙岛,从而完成了历时五个多月的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重任。这也是人类首次实现无动力全程漂流长江。

探索自然的路上,我们从未止步

除了奔腾咆哮的长江,这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秘境”等待被探寻:万里深海、原始丛林、极寒之地、天空尽头……对自然的好奇促使人类将足迹印在这些神秘的地方。在科学考察的路上,勇敢的长江漂流探险队并不孤单。

1984年12月26日,我国“向阳红10号”科考船首次胜利抵达南极洲;今年10月,“雪龙兄弟”向南极进发,中国开始第36次南极考察。

水面以下7062.68米,接近地球海洋最深处,是目前载人潜水器能达到的最深处,而这一纪录正是由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造的。

在贵州丛林密布的深山之中,中国天眼FAST正在观测着数万光年外的深空。从建成至今,FAST发现了四十多颗新的脉冲星,它最深邃的洞察力感受着几万光年外宇宙的脉搏。

无论是长江漂流队,是南极科考队,还是天眼研究团队,他们都以绝伦的智慧、勇气和毅力,让人类在探索自然的道路上踏出了自己的“一小步”。(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