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未来 | 中国由大变强,保持制度稳定性为何尤为重要

发布时间:2019-11-22 07:05:5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全会旗帜鲜明提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国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平凡历程,有利于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迈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坚实步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制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影响。鸦片战争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但随之而来的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种种国家治理体系方案都在现实中败下阵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构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

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国体、政体及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政治上的确认,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新中国国家制度的法律规定,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完成了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合法性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工作。

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党关系学说和民族关系理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基本要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精神,为党和国家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基本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制度之所以管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既能保持稳定性与连续性,又能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保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走了一些弯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度建设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使中国制度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实践起点上。

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会不断出现风险和挑战,因此必须保持制度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邓小平始终强调“制度是决定因素”,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我们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能动摇的”。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就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在九十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制度自我完善的韧性得到进一步增强,彰显出强大治理效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明确。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国家治理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使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强调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着力破除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等等。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必须全面建设好、始终坚持好、不断完善和发展好。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入新时代,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推动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2013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减少到1660万,累计减少8239万人,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2018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已脱贫摘帽436个。我国已建立起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从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到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

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6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就全面深化改革蓝图,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后,着重在国有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打出一整套改革“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压茬推进,改革整体效应充分释放。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努力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巍巍中国,从大到强,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代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