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后 | 除了巴黎圣母院,中国还参与了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

发布时间:2019-11-08 07:34:42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1月6日,中法两国在京签署《关于落实双方在文化遗产领域合作的联合声明》,为双方开展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始皇陵兵马俑保护研究合作作出框架安排。这意味着中国专家将参与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近年来,除了巴黎圣母院,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的国际合作,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国际担当。一起来看看那些中国参与保护和修复的世界文化遗产吧。

柬埔寨吴哥古迹

吴哥,对于柬埔寨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地名,一处风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吴哥古迹位于距柬首都金边西北300多公里的暹粒市,主要包括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走进吴哥,犹如翻开一部尘封多年的历史画卷——公元9至15世纪高棉王国将吴哥通王城作为都城,辉煌一时;而始建于12世纪的吴哥窟则成为国寺。15世纪,吴哥王朝衰败后,这些古迹群淹没于茫茫丛林,直到1861年被法国人发现后,才重现世人面前,并被视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

1992年,吴哥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由于遗址本体与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又被列入世界濒危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拉开大幕。作为最早参与者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吴哥古迹保护——从1998年开始,先后在周萨神庙和茶胶寺分别开展了保护修复项目,目前两项目均已完成。

这是修复后开放的周萨神庙

茶胶寺修复现场。有修复后的建筑与今昔对比照片说明

2018年1月,中柬两国签署了《关于实施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的立项换文》,这意味着柬埔寨政府将吴哥古迹中最核心的部分——王宫遗址交给了中国文物专家修复。王宫遗址修复项目是一个新的挑战。

1.jpg

王宫遗址建筑遗迹

2.jpg

王宫遗址水池沿壁石刻

相较于周萨神庙和茶胶寺,王宫遗址占地面积更大,文物遗存的构成也更加多元,包括空中宫殿庙山建筑、围墙、多处平台及砖石结构的建筑遗址、砂岩石及角砾岩石的水池、院落的五座塔门以及大量埋藏于地下的各类文物等。

3.jpg

王宫遗址空中宫殿

王宫遗址位于吴哥通王城的西北部,地处吴哥考古公园核心区域,是高棉王朝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根据专家推测,十至十六世纪曾有多位国王先后在这里居住,近几年考古学家在对空中宫殿周边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在这些遗址下叠压着时代较早的木质和其它材质建筑遗存和构件,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八、九世纪。同时,王宫遗址也发现了十五世纪的中国瓷器。目前人们对高棉王朝不同时期王宫布局情况的认知还有限,考古研究是王宫遗址修复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吴哥古迹学术研究的重要一环。

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

在这个中亚古老谚语中,希瓦古城的魅力尽显无遗。

希瓦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边界,阿姆河下游的希瓦绿洲之上。这里建立于4世纪,历史上是旅行商队穿越伊朗沙漠行程中的最后一个驿站,古时候,往来于东西方的商队总会在这里驻足,享用这里凉爽而清澈的井水,发出“hei-vakh”的感叹声。“hei”的意思是快来这里,而“vakh”则象征着井水的清甜。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这里改名为与这句感叹语谐音的“希瓦”,取清甜的水泉之意。

希瓦所在的阿姆河西岸三角洲,曾被称作花剌子模国。从公元前6世纪起,希瓦一直都兵家必争之地,几易其主。16世纪中期,希瓦被确立为花剌子模国的国都,现在,它仍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花剌子模州。古城多次遭受战争的摧毁,但几毁几建,现多为15世纪后的建筑。

整个希瓦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建筑遗迹保护区。至今,在希瓦古城随处可见装饰着马赛克、大理石和珍稀木材的重要建筑遗迹,包括大小经学院、皇宫、清真寺、军事设施、民宅、城墙等文化遗迹53处。1990年,希瓦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希瓦古城的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中的东方古城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希瓦建筑虽然曾受到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主流仍是伊斯兰建筑文化。一座座宫阙和陵墓,一座座清真寺、宣礼塔、 经学院,形制虽各不相同,但从建筑的材料、建筑的结构、细部的装饰,都展现出极其鲜明的伊斯兰风格和色彩。建筑使用的大多是琉璃瓦、马赛克、 大理石、珍稀木材、金箔和蓝彩,外部修有华丽的墙体、拱形的门楣、圆锥形的彩柱、半圆形的穹顶,内部所有墙面和天花板皆绘满各种鲜丽的树木、花卉、几何形图案和阿拉伯文字,显得庄严而别有韵致。这些古迹与中世纪留下的大量干打垒和土坯平顶房共同勾画了一道中世纪的建筑风景。

因年久失修,希瓦古城的部分古建不同程度受损。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决定合作开展希瓦古城保护修复工作,对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及周围环境展开重点修复和整治。阿米尔图拉经学院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时期有代表性的伊斯兰建筑。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建于18世纪晚期,是古城清真寺的典型。

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都,又被称为“光明之城”。据说,公元16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市中心用一棵大树修造了一幢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称之为“加斯达满达尔”,梵语意为“独木之寺”,后简称为“加德满都”。

加德满都以精美的建筑艺术、木石雕刻而成为尼泊尔古代文化的象征。在城里行走,就是穿行在古老的宫殿、庙宇以及大小宝塔和车水马龙的狭窄街巷间。这里的古代建筑有上千座,五步一庙,十步一塔,让人眼花缭乱,有人把这座城市称为“寺庙之城”。从哈努曼多卡宫、古赫什瓦里庙、贾格纳特寺到塔莱珠女神庙、帕尔瓦蒂庙,无论雕梁画栋,镂花门窗,还是砖墙石塔,木刻神像,都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和阐释不尽的文化价值。

九层神庙目前已被重重保护起来

九层神庙是尼泊尔地标性建筑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9年公布的加德满都谷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加德满都市中心南部,是马拉国王时期和随后沙阿王朝的旧王宫一部分。现存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是尼泊尔唯一以佛塔形式为居住使用的建筑,庭院四角各建一塔,砖墙承重,木构披檐,木雕门窗十分精致,尤其是用于支撑披檐或屋顶的斜撑上刻满各式印度教神像,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九层神庙上的雕刻

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九层神庙建筑群遭到严重损坏,约有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80%的墙体产生变形和开裂,并伴随出现墙体渗水、基础沉降、排水不畅等问题。应尼泊尔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援助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于2017年8月正式启动,预计工期5年。

九层神庙修复现场,中尼两国工作人员共同进行修复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修复,九层神庙目前已得到了有效的抢救性保护。

缅甸蒲甘古迹

缅甸有句俗语:“多得像蒲甘佛塔一样数不清”。 缅甸蒲甘,是世界上佛塔最多的古城之一,在国际上享有“万塔之城”的盛誉。

4.jpg

蒲甘古城位于缅甸中部平原,坐落在贯穿缅甸南北的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被称为“缅甸的心脏”,于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公元11世纪,缅族征服了周边少数民族,在蒲甘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蒲甘王朝。蒲甘建塔规模堪称缅甸历史上的顶峰,建塔艺术集缅甸艺术之大成,迄今依然保持缅甸宗教圣殿的地位。

5.jpg

经过漫长岁月洗礼,蒲甘文化地区至今仍保留着3000余座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佛塔、佛寺,建筑精巧、风格各异。有的洁白素雅、朴素大方,有的金光闪闪、雍荣华贵。佛塔外形也是千姿百态,方形、圆形、扁形、条形,有的像宫殿,有的似城堡,有的如石窟。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卧,形象各异,但都精雕细刻、别具匠心。此外,蒲甘还有大量窣堵坡、修行所、壁画等考古遗迹,被誉为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可谓名至实归。

他冰瑜塔位于蒲甘塔群的中部,由阿隆悉都王于1144年主持兴建,高67米,有7层塔坛,是蒲甘最高的佛塔,与阿南达塔并称蒲甘双塔。其名“他冰瑜”取自“无所不知的佛祖”之名,意为看的宽,知的多。

6.jpg

它是蒲甘的地标之一,塔为白色灰泥建筑,由两个巨大的重叠的立体方形组成,高大的佛塔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中,如宫殿城堡一般神秘,有“神庙”的美誉。塔内分五层,一、二层曾是僧人居住地,第三层是冥想空间,第四层是图书馆,第五层为佛。塔壁刻有著名的巴利文长颂石刻,塔内有通道,可盘旋而上直达第七级塔坛。

2016年8月24日,一场6.8级地震,使蒲甘地区398座佛塔和寺庙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向缅甸政府表示慰问并提供援助,同时也积极参与到蒲甘古迹的修复保护工作中。2018年9月,中缅两国政府就修复缅蒲甘他冰瑜寺签署换文,实施内容包括文物本体保护修复、壁画保护、考古、文物安全防范、检测、环境整治、文物展示利用、配套用房及配电照明建设等工程。

随着一系列文物保护援外工程的开展,中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舞台上,展示出中国担当、中国智慧和中国技术,体现了为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所作的积极努力和负责态度,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贡献。(郝思斯)